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庐山指的是哪里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庐山指的是哪里

2024-01-17 14:50:15 752浏览

说起庐山,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尤其是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人人都会背的一首诗。你知道这座庐山具体位于哪里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庐山指的是哪里

庐山:中国名山,在江西九江。

庐山详细介绍:

庐山是我国的文化名山,位于江西北部,长江南岸,东濒鄱阳湖,面积为302平方公里,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庐山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生态资源,形成了令人称赞的美景。

从总体上来看,庐山周围断层很多,构成庐山山体的岩层古老而复杂,主要为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庐山地层构造明显,展现出地壳变化的主要过程,形成了雄伟高峻的五老峰、秀峰、石门涧等众多壮丽的地质景观,是世界闻名的“地质博物馆”。整个庐山地貌是由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构造地貌、冰蚀地貌和流水侵蚀地貌叠加而成的复合地貌,山峰众多。最低山麓海拔23米,而最高峰大汉阳峰海拔达1474米,相对高差有1451米。

庐山风姿历来为人所称道,宋代欧阳修称颂其高耸之状貌为:“庐山高哉,千万仞兮。根盘凡百里,峨然屹立乎长江。”从远处眺望,山体雄拔,气势恢宏;进入山内,则奇峰绝壑,悬泉瀑布。这种特殊地貌形态的形成,源于地壳运动时的强大压力挟持的断层切割和断块上升,地质学上称之为“地垒式断块山”。

而《题西林壁》中所说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描述的便是庐山的最引人注目的地貌特征。庐山山体多砂岩、页岩千秘岩和变质岩。岩性有硬有软,抵抗侵蚀的能力也有不同,坚硬的砂岩形成高峻的山峰,较软的页岩因受侵蚀而形成宽广的谷地。根据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研究,庐山这一独特的地貌与第四纪冰川的剥蚀有关。不仅如此,庐山还是保存在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中最典型最集中的一个山体。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赏析: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峰突起,意味深长,富于哲理,是对前两句写景体验的升华,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这两句诗启发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背景故事: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当时,有十九个人随着船送他到慈湖,最后还有三个人一定要送他至九江。这三人中便有他的挚友,和尚参寥。临别时,好友赠言他一定要说话小心,与人接触谨慎,以免再次大祸临头。

但是苏轼豪情不减,看到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