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自刎的乌江在哪里
乌江自刎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展现了项羽坚毅不屈的精神,宁愿自尽也不愿意屈服于敌人。乌江自刎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故事,你知道乌江是如今的哪条河流吗?
乌江自刎的乌江在哪里
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经典故事家喻户晓,乌江位于江苏南京浦口与安徽马鞍山和县交界处。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写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项羽宁死不肯过江,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由此看来垓下失败后,项羽突围的地方应指的是长江西岸。在马鞍山到南京这一段,长江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的。乌江镇所濒临一段较长的江面,呈正南北向,因此人们常常把江水以东的地区称为江东。项羽的“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而见之”和李清照“不肯过江东”中所说的“江东”,指的就是这一地区。
如今,安徽省东南端与江苏省接壤之处有一古城,秦时称历阳,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据史书记载,这里是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尊范增为亚父的地方,所以又称亚父城。和县北门出行约二十公里,有一座名为乌江的古镇。古镇靠长江西岸,有驻马河,该河上有一小桥,桥中部为皖苏两省的交界处。古镇南侧凤凰山有一古老祠堂,就是西楚霸王灵祠,自唐朝时建立,香火不断。据说这小小的乌江镇即两千年前项羽魂归之处。
乌江自刎的背景: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乌江自刎的典故:
公元前202年项羽率领残军来到乌江,他已经失去了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最后一线希望。
项羽曾经是威震天下的霸主,但在长期的战争中他的势力逐渐衰弱,最终被刘邦逼到了绝境。乌江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项羽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他站在江边望着滚滚江水,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凉。
然而项羽并没有选择投降,他决定背水一战,以死守乌江为自己和自己的战友们争取最后的尊严。项羽下令将乌江两岸的船只全部焚毁,断绝了后退的可能。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士兵们的斗志,让他们明白只有战斗到最后一刻才能保留一丝希望。
刘邦得知项羽已经背水一战,派遣大军前来攻打乌江。刘邦深知项羽的勇猛和战斗力,他也明白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然而他决心要彻底击败项羽夺取天下。战斗开始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项羽身先士卒,亲自冲锋在前,他挥舞着手中的武器杀得敌军节节败退。项羽的勇猛和战斗力让刘邦的军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然而项羽的势力已经衰弱到了极点,他的士兵们也疲惫不堪。在激烈的战斗中,项羽渐渐感到自己的力量不再支持他继续战斗下去,他明白自己已经无法改变战局,也无法扭转自己的命运。
就在这时项羽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下令放开江边的船只,让士兵们自由选择是否要渡江逃生。项羽自己则选择了留在乌江,他决心以自己的生命来为自己的失败买单,士兵们纷纷选择了渡江逃生,只有少数人选择留下。与项羽一同面对最后的命运,项羽站在江边看着自己的战友们一个个离去,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孤独和悲凉。
最后当所有人都离开后,项羽独自一人站在江边,他深吸一口气闭上了双眼跃入了乌江之中,江水翻滚项羽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水中。项羽背水一战,乌江自刎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乌江自刎的主人公: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零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就是能抵挡一万人的本领),於是从叔父学兵法。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汉高祖进入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
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烧杀虏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进,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页良。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