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是几年级课文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白杨礼赞是几年级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五课,这是一篇传统课文, 写于1941年3 月,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的歌颂。
写作背景
1941年3月,茅盾写下了《白杨礼赞》,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皖南事变”前夕,他写下此篇也是为了赞颂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人民是普通的,可在面对敌人时又表现出了不平凡的决心。
作品中体现的延安精神以及北方农民坚韧不屈的高贵品质,都是茅盾为这一切写下的赞歌。这篇充满饱满深情的作品,一直回荡在西北地区,一直回荡在人们心中。
白杨礼赞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总领全文并点题,奠定全文对白杨树强烈赞美的基调。
第二部分:(第2——段)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由描绘西北高原的景引出白杨树,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四部分:(第7——8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首尾呼应。
白杨礼赞赏析
《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坚持抗战的英雄群体形象,歌颂了质朴、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让读者在文章开头就获得一个深刻印象继之,作者又具体分析白杨树的不平凡,构成文章的主体对此,作者从三个不同侧面分别叙写:白杨的生长环境不平凡,白杨的外部形态不平凡,白杨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这样,从白杨赖以生存的“景美”,说到白杨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内在的“神美”,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写尽了白杨的“不平凡”行文中,虽不见作者以“美”字直许,而白杨却美不胜收,尽得风流; 文章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写到一排乃至一株白杨树,从广袤的大自然收缩到特定环境中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抬眼望见前面远远有傲然耸立的哨兵一样的白杨树,到对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的近距离细致描写,这是由远及近;从白杨树站立的姿态,联想到白杨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性格,再从白杨树的外形特征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这是由树及人,文章一步步深入到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白杨树是一种不平凡的树。
白杨礼赞6-8段原文
第6段 树冠向上,联起成一片白色的海洋。这是古老大地欢迎新生命以及欣赏往昔荣耀的证明。它在一次又一次地叩响,以迎接变化无穷的季节,树林中游动的白鹿只能使它更加壮丽。
第7段 每当早晨升起,当猛烈的太阳打破早晨般晶莹的宁静时,白杨树便发出精神般的张力,发出灿烂的芬芳,令人震撼而心潮澎湃。
第8段 白杨树是最高的,把雾一般的柔和的清芬抚展出去,如一面雕刻的无穷无尽的白色绘画,被灿烂的白色光芒所簇拥,仿佛在说:“我不仅要欢迎来临的新生命,还要珍惜和欣赏我的朋友们的荣耀”。
白杨礼赞作者简介
茅盾,沈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