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劝学是几年级的课文

劝学是几年级的课文

2023-11-30 16:50:12 502浏览

“学不可以已”《劝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明确告诉每个人,学习是伴随终身的事情。全文论题鲜明,逻辑严谨,句法简练,议喻交融,情文并茂,说理性強,也是一篇哲学思想提纲。

劝学是几年级的课文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

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赏析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首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2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作者先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然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着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第4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

全段分三层: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作者介绍

一、人物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 -约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论”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其思想和社会实践对战国末期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的发展,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世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二、著作

现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部分为荀子本人所作,也有他的弟子和后学撰写的内容。

三、观点

(1)论教育的作用

从其性恶论观点出发,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2)论教育的内容

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以之为自然和社会(道德与政治)的最高法则,所以他说:“学至乎《礼》而止矣。”

(3)论学习过程

荀子对于学习过程的分析相当完整且系统,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他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况的教育思想表现出一些新因素。荀况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强调师道尊严的教育家。

例题再现

1.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斯天下之民至焉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答案:A

解析:“焉”:兼词,于此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自然段开头的两个比喻,说明学习能使人提高和发展。

B.“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说明经过人工改造,客观事物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同理,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D.“假舆马”“假舟楫”等比喻,说明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弥补不足。人的资质本来差距很大,但通过学习可以补齐。

答案:D

解析:最后一句不对。“君子生非异也”说明人的资质差距不大。

3.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