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伤仲永是初中几年级的课文

伤仲永是初中几年级的课文

2023-12-01 16:56:20 2622浏览

北宋宰相王安石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伤仲永》,记叙了一位曾经“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方仲永,最终因没有持续学习而“泯然众人矣”的故事,从古至今警示了无数家长孩童。

伤仲永是初中几年级的课文

《伤仲永》是初一年级的课文。

《伤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内容理解

第一段叙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文中描写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异天资,为下文的因不后学而“泯然众人”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全文的知识才干“受之人”立论打下了基础。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学“的原因,更暗示给人们急功近利对人才的危害。”不使学“是仲永由天才变为平庸的关键,是本文议论的中心。

第二段,从作者亲自见闻的角度简略交代了仲永从神童沦为”众人“的过程。”泯然众人矣“一语,把说话人漠然视之的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与先前”邑人奇之“的情况恰成对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隐见言外。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方仲永由一邑称奇的神童变成无声无息的普通人一事所发的议论,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体现,重点说明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

《伤仲永》写作特色

(1)叙议结合,议论精当

从全文来看,文章详细叙述故事,简单议论点题,叙述暗含主旨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提出了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突出中心。

(2)先抑后扬,对比有力

文章先铺写方仲永年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本文采用这种方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在议论中再以方仲永事件为例,指出想方仲永这么“通悟”之人,尚且因不学而沦为庸人,那么那些本来属于“众人”者,又不“受于人”,岂不是更不能跳出众人的范畴?两相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要说的道理。

(3)语言简练,行文严谨

本文的语言十分简练,仅以150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70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如第1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家庭背景。

《伤仲永》启示

启示一: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其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先天的天份也需要后天的栽培,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启示二:应该由自己努力加强后天的学识和修养。

天才无疑可贵。倘若既有才,而又进一步治学,那就更加可庆。方仲永作为一位天才儿童,要是坚持了学习,必定不会殒落。他5岁时能“指物作诗立就”,而到20岁时“泯然众人矣”,其中固然与贪图小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的父亲这个外因有关系,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自己放弃了主观努力。才份虽是与生俱来,是上天和爹妈给的,而学识和修养则是后天的,应该由自己掌握,本来也可以由自己掌握。只要人非下愚,只要有中人之资,便可通过学习和历练而有所成就,甚至达到巅峰。

启示三:天才往往需要苦难作为一块垫脚石。

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富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方仲永具有很好的天赋,但他没有刻苦学习,没有经历过苦难,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因而泯然众人矣。天赋虽可贵,但放弃不珍惜,只知道利用这本领来赚钱,来享受,仍会变普通。

作者与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后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遭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这是一篇古代随笔。它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小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