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师旷论学原文及翻译

师旷论学原文及翻译

2024-02-02 13:46:40 536浏览

本文节选自西汉刘向的《说苑·建本》,说的是师旷与晋平公谈论关于老年人是否需要继续学习的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到八十还学巧。

师旷论学原文及翻译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何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君王?”

师旷说:“我怎敢戏弄君主?我听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日出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学而不倦。

师旷论学的赏析

本文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晋平公所说“欲学,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龄老大,已入暮年。师旷却将“暮”字解释为太阳已落,天色将晚,所以说:“暮,何不秉烛乎?”这样的曲解,形同戏弄,正因为如此,师旷的话才引起晋平公的高度注意。以下师旷由“炳烛”自然导引出关于学习的比喻,留给对方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先秦游说之士的说辞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诀窍也就在这里。

师旷论学选自什么

《说苑》。

《说苑》,又名《新苑》,是西汉史学家刘向编著的杂史小说集。成书于鸿嘉四年(前 17)。原20卷。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说苑》全书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各卷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二卷:君道、臣术,说明刘向看到了君王和大臣在国家事务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至六卷:建本、立节、贵德、复恩,讲述国家的根本、气节、德行和感恩。

第七至十卷:政理、尊贤、正谏、敬慎,主要阐述政治治理、尊重贤才、纠正过失和谨慎做事。

第十一至十四卷:善说、奉使、权谋、至公,讲述如何更好地游说、出使、运用权谋以及达到公正的境界。

第十五至十八卷:指武、谈丛、杂言、辨物,讲述军事策略、言谈技巧、言论杂说和辨别事物。

第十九、二十卷:修文、反质,讲述文化修养和反省自察。

《说苑》主要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其中不少篇章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知识延伸

刘向在汉代记载的《师旷论学》中,描述了春秋时期的晋平公通过点燃烛灯来学习的情景。

另一方面,汉书中也提到了秦始皇亲自拿笔,白天审理案件,晚上整理文书的例子。这表明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烛光来进行学习和工作。

古代照明工具主要分为两类,即蜡烛和油灯。但这两种方式都属于相对昂贵的选项。就拿油灯来说,其燃料通常采用动物油脂,造价颇为昂贵。

同样,蜡烛也被视为一种奢侈品,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时期蜡烛曾是一种珍贵的贡品。

一般的百姓难以负担油灯或蜡烛的费用,因此从汉代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独特的“借光”行为层出不穷。

直到唐宋时期,蜡烛逐渐开始普及。此外,人们还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称为“省油灯”的装置,即在灯盏中注入水,以确保在燃烧油脂的过程中盏内温度不过高,从而实现省油的效果。

有了这些可靠的照明设备,唐代文学巨匠刘禹锡在深夜读书时终于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在“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的宁静之中。这表明在那个时代,人们在夜晚读书时已经不再为“借光”而烦恼。

这段历史的变迁不仅反映了照明技术的进步,也见证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文化生活的丰富。

从古代的“借光”到后来的蜡烛和省油灯的普及,这一演变为人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阅读环境,促使文化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