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的诗意翻译
《稚子弄冰》这首诗作于公元1179年(宋孝宗淳熙六年)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杨万里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而这首诗作于他晚年时期,诗中描述了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天里,将冰块从井中取出,玩耍嬉戏的情景。
稚子弄冰的诗意翻译
原文: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注释: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银钲一作:银铮。
玻璃一作:玻瓈。
稚子弄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稚子弄冰》的中心思想是:全诗通过对一次小孩子玩冰游戏的生动描写,表达了儿童淘气活泼的天性和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稚子弄冰的心情有哪四种变化
稚子弄冰的心情有四种变化,第一种是对冰的好奇,他觉得这块纯净的冰非常神奇,想要探究它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种是对冰的喜爱,当他发现制作出来的冰被别人夸奖赞叹时,他会感到十分高兴和自豪。
第三种是对冰的挫折,有时候他会因为制作冰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好而失败,会感到失落和沮丧。
最后一种是对冰的改变,他会因为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制作出不同形状和口味的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古诗赏析
首先,诗的前两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杨万里对儿童玩冰的方式进行了描写。它的意思是说,清晨起来,儿童便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再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金属的东西会统称作金,这里的金盆就是铜盆。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如果是现在的我们的话,可能会觉得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更何况还是在天气寒冷的清晨,倒不如多睡会。但对于儿童来说,活泼、顽皮是他们的本性。以冰为锣,便是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另外,诗中的儿童知道用“彩线”去穿成“银锣”,又凸显了儿童聪明精灵的一面。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意思是说,这位儿童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发出了玉磬般美妙的声音。这里的“穿”字用得极其高妙,它不仅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还有声音效果的意思。也就是说,“银锣”所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能够在林间传得很远。不难想象,儿童提着“银锣”在林间兴高采烈的情态。
最后一句“忽作玻璃碎地声”,即儿童手里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这里的“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我们都知道冰块又硬又脆,冬天的地面也被冻得很硬,冰块落地自然就很容易摔碎。但如果你知道了这种情况,你可能就不会去这么做了。反而是天真的儿童,不会管那么多,只顾高兴地玩耍。
综观杨万里的这首诗,无疑全诗突出了一个“稚”字,稚气和童趣能够使得儿童充满了活力,这是在大人身上很难有的。所以才会引起了杨万里的注意,将这种童趣化为了诗趣。总的来说,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便写出了儿童的天真可爱,读后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