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翻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翻译

2024-03-08 11:19:38 596浏览

苏轼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纵横恣肆,读起来非常畅快。其中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记承天寺夜游》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就是该文,意思是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翻译

翻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心。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陈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和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作品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时的一个生活片段,文中对月夜景色的描绘十分美妙。本文不仅展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传达出其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作品赏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析:采纳了拟人的修辞伎俩,妙在“入”字,将月光写活了,并且突出了苏轼的豁达的胸怀。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写景抒情。“空明”写月光澄清明亮,很形象。将月下竹影、树影比喻为水中藻荇交错,很妙。观赏如此细致清楚,可见二人“清闲”尽现。

3.何处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解析: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哪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非

常“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地,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究诎瞳,都历历如见。实际上对生活有热爱、追求之意,可谓“点睛”之笔。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表达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多姿多彩,他是北宋最杰出的文人之一,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一生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的学习与成长: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其家庭背景为世代书香,苏轼的父亲苏洵以及他的弟弟苏辙,均是文学上有建树的人。苏轼自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科举及仕途启程:苏轼在25岁时中进士,后来在朝廷中担任过多个职务,例如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等,他在政治上的生涯充满了起伏。他秉承着“忠言逆耳”和“爱民如子”的理念,常常为民发声,因而时常得罪权贵。

政治风波与流放生涯:由于政治上的直言不讳,苏轼多次受到牵连与打击,尤其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流放生活,其间他被贬去了多个地方,如黄州、杭州、儋州等地。

晚年岁月与文学成就:即便在流放期间,苏轼的文学创作并未停歇,反而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苏轼的诗、词、文、赋皆有建树,尤其以词着称,被后世誉为“词中之龙”。

病逝:苏轼晚年曾短暂复出为官,但不久之后又引起争议被免官,最终于1101年在常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