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公式考点

 >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翻译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翻译

2024-03-19 17:55:10 523浏览

诗句的翻译是古诗常考察的一种题型。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出自小学的一首古诗《夜书所见》,这两句诗,描写了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出思乡念亲的感情,显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翻译:

这两句诗的意思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全诗: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全诗注释: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6、篱落: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全诗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这首诗如何理解?

首句纯粹写景写实,仅用萧萧二字便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却不说忧伤的原因。第二句又是递进用法,从视觉,听觉,感觉上强化出“睹物思情”之感。然后情不自禁地写起家信。紧接着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强深了思情之情,就是用儿童晚上斗蟋蟀表现出的无忧无虑和自己的深深思乡进行反衬。再用夜晚的灯光进行铺陈,把思乡之情拔高了一倍有余。这种对比方法在古诗中很是常见,杜公不也有一首“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么?

《夜书所见》全诗赏析:

从诗题可知,这是诗人在一个夜晚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情景写下的一首诗。

从“客”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此时正客居他乡,是一位游子身份。而游子永远是跟思归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在秋风四起的季节。诗人听到萧瑟的秋风正吹打着枯黄的梧桐叶,好像是特意给他送来这样凄寒的秋声。寒风吹过江面,也吹动了这个客居他乡的游子的愁绪。西晋文学家张翰曾经就因为突然见到秋风吹起,而想念起了家中的鲈鱼、菰菜,立马抛弃功名利禄,辞归故里,是魏晋名士的一个典型代表。当然诗人没有张翰的潇洒和勇气,但见到秋风而想家的情绪不减张翰。所以他用了一个“动”字来描述自己的感受,秋风摇荡起了自己的乡愁。后两句以一幅充满童趣,且温暖无比的画面来反衬诗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凄寒。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看到屋外的篱笆下闪着一盏明亮的灯,他知道那一定是孩子们在捉蛐蛐。孩童捉蛐蛐象征着童年的美好记忆,童年的美好记忆多半是留存在故乡里,童年就是与家有关的故事。诗人见到这一幕,对家的思念又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