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别董大》原文及翻译

《别董大》原文及翻译

2024-01-23 17:12:52 249浏览

在这首诗中高适描绘了落日黄云,大野苍茫的北国雪天风光,展示出阔远渺茫的境界。句中所表达的不要担心前路没有知己,天下谁不知道你的劝慰响亮,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给即将别去的朋友以激励和安慰。

《别董大》原文及翻译

在唐朝的赠别诗里,友情诗无疑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而纵观赠别友人的诗,大致可分为两种风格:

一种是婉转凄切,充满了依依不舍,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读来令人忧心忡忡。而另一种则一扫离别时的伤感,显示出了诗人非同常人的胸襟和旷达心境,比如高适的那首《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太阳黯淡无光,呼啸的北风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你呢?

创作背景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guǎn)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这年冬天,董庭兰与高适会于睢(suī)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此诗为其中一首。

《别董大》赏析

这首诗是高适与朋友董大久别重逢,短暂聚会后又各奔东西的赠别之作。这首送别诗不但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的离别之情,而且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情感,直率而又亲切,使人感到格外温暖。

诗文的前两句写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晦暗寒冷之景,这是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是北方冬日里特有的景象。想象一下落日黄云,北风呼啸,大雁飞走了,大雪纷飞。这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出送别的情调和诗人的心胸。

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旦且执手依恋之情,我们是可以想见的。同时这时候的高适并不得志,他到处漫游,常处于贫困之际。这两句诗诗人读来让人好像身处风雪之中,不免产生凄寒之感,暗示了诗人当时处于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

诗文的后两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之情。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精神,他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一扫别离的忧愁,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莫愁谁人等词,在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勇敢的面对未来,走向远方,读来感人至深。

在写作应用方面,全诗采用了白描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了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千古名句,也是后人经常引用的两句诗。离开故乡,独自闯荡,前途未卜。

为了鼓励友人,在送行之际,我们往往可以引用高适的这两句诗,在慰藉中给予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同学们可能你们现在年纪小,即便遇到朋友分离,可能也用不到这样的诗句去鼓励你的朋友。那以后当你在书中读到或者影视剧中看到这首诗时,你就能感受到友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和激励的力量。

作者简介

高适(702-765年),字达夫,渤海郡蓓(tiáo)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唐朝诗人。青年时期仕途不甚得意,只在梁、宋(今河南省东北部)一带漫游,写写诗。到了四十多岁时,他的诗名越来越大,在别人举荐下,才开始踏上做官的道路。他起初当了个封丘县尉,在这小官任上,高适很不称心。不久又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那里当了掌书记。安禄山叛乱,他协助哥舒翰把守潼关。哥舒翰吃了败仗,唐玄宗仓惶西逃高适从小路赶上玄宗,当了侍御史,后来又做过西川节度使等,并封了侯。高适的诗对社会矛盾有所揭露,边塞诗写得铿锵昂扬,雄健流畅,对当时和后世都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