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到的名句,这一句诗至今仍带给人们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鉴并欣赏这首古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常用来比喻无法认清一个人的真正底细与才干,而“只缘身在此山中”最能描写出“当局者迷”的情境。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不识庐山真面目全诗内容: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文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全诗赏析:
首先,诗的第一二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描述了庐山的峰峦起伏,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山峰的形状也各不相同。从远处观望,山峰高耸入云,而近处观察,则能看到山势的起伏和层次感。同时,“侧看成峰,各不同”也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和态度,鼓舞人们要多元化地看待问题。
接着,诗的第三四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在庐山中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因为人们身处其中,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和限制,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全貌。这也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局限性,提醒人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打破固有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人们要多元化地看待问题,打破固有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的观点,同时强调了亲身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散文、书画都取得很高成就。其诗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之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深的巨匠。
这就是因为一位被流放的诗人信手涂在墙壁上的一首诗作而声名显赫的西林寺,佛门本是清静地,西林寺因为这一首千古绝唱赢得千年的盛名,也赢得了真正的清静。
西林寺坐落于庐山脚下,七岭之西,始建于晋。我们吟唱了千百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却很少有人知道,当年苏东坡是游罢庐山之后来到这座距离庐山正街约50公里的一代名寺回望庐山,才写出那一首千古绝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