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衣冠南渡的典故

衣冠南渡的典故

2024-01-10 17:12:02 989浏览

衣冠南渡又叫作衣冠南度。这个词出自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指的是北方的非汉族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迫使中原士大夫伴随流亡的汉族王朝南迁至江南地区定居的历史现象。历史上的“衣冠南渡”经历,共有三次。

衣冠南渡的典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成语,虽然简短,背后的故事却异常沉重。衣冠南渡,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衣冠,代表缙绅、士大夫,南渡,指往南渡过长江,泛指中原文明大规模转移到南方,但这并不是候鸟一般的迁徙,而是充满了血泪、屈辱,付出了巨大牺牲的逃难。

这个词出自唐朝史学家刘知几,他在《史通》里有“邑里”篇,指出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逃到南方,于是就认为中原文化与文明也南迁。后来“衣冠南渡”也被认为是豪绅大族避乱南方的事件。

历史上的衣冠南渡

历史上的衣冠南渡主要发生在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无一不是北方大规模战乱的时期,分别是西晋永嘉之乱后,晚唐安史之乱后和南宋靖康之乱后。随着衣冠南渡的人口大规模迁徙,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逐步完成。

第一次:永嘉之乱后的南迁

这是中原政权和文明首次南迁,由西晋京师洛阳南渡至建康(今南京)。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后西晋渡江后,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

此次人口的南迁,持续时间长,从西晋永嘉元年到刘宋泰始元年,共160余次,人口南迁络绎不绝,此后的120年间,规模较小的南迁仍时有发生。

南迁人口数量多,保守估计,北方移民及其后裔的总数在200万左右。

南迁人口中包含有大量魏晋时期的中原一流氏族,迁移的过程中大都以原籍或宗族为单位,或依附于原籍的强大宗族、地方官员,集体行动。

东晋南朝为南渡的移民设置了众多的侨州郡县,享受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

第二次:安史之乱后的南迁

说起这个事件,主人公名气就更大的了,他就是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的干儿子安禄山。

在历史上,这个事件成为“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本来很有作为的皇帝唐玄宗,狼狈逃命,结果在马嵬坡被逼处死了爱妃杨玉环,把责任都算到了一个女人身上。

这是历史上的通病,有了问题,就往女人身上推,历代皇帝都有这个毛病。“安史之乱”前后长达7年之久,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老百姓如此,朝廷也惶惶不可终日。当时的皇帝“明皇幸蜀”,后来黄巢起义,又是“僖宗幸蜀”,四川成为了唐王朝逃命之所,自然也就成了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再后来,另一支旁系的李氏子孙占据南方,也就有了南唐。这样,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为南方带去了中原文明。

第三次:靖康之乱后的南迁

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统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汉族大量向南方迁移。之后蒙元又占领中原,中原地区破坏很严重。南方的江南地区作为南宋的统治中心区域取代中原成为了新的经济中心。此次南渡,发生在1127年(即赵构建炎元年、靖康二年),故也称建炎南渡。

此次人口的南迁导致源于被族政权的大规模南下,再次掀起了文化人士的南迁风潮,此次南迁后,南方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城镇大量兴起,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文化风貌也开始以江南为盛。

中原士族衣冠南渡的原因:

1. 战乱和政治动乱:南北朝和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中原地区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战争,士族们生活在不断的恐慌和不安中。

2. 土地和资源争夺:中原地区的土地和资源竞争激烈,士族们发现南方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更多。

3. 改善生活条件:士族们期望通过南渡来改善生活条件。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水土肥沃,适宜农耕和居住,对于中原士族来说,生活更加舒适。

4. 文化交流:士族们希希望通过南渡来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南方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形式,士族们希望能够吸取南方文化的精髓,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衣冠南渡的影响:

1、士族南迁促经济

“衣冠南渡”所指的对象不是普通民众,而是世家大族等有身份的人,所以说他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促进南方贸易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之前的“蛮夷之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这些世家大族迁移到南方之后,因为远离政治中心,他们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经济和行商上,再加上南方的水运方便,且随着后续王朝外交政策的发达,使南方逐渐呈现出新兴和繁荣的局面。士族南迁的意义不仅在于促使南方地区得到发展,更在于它所带来的这种经济效益使得南北经济发展逐渐趋向平衡,更有助于王朝的管理。

2、多元民族入北境

史上首次衣冠南渡在西晋的永嘉之乱,西晋被匈奴攻破且亡于此次战争,也就是说这些世家大族被迫移民的原因是北方城市已经被匈奴等少数民族所侵占。

暂且抛开动乱时期游牧民族对城内百姓的伤害,换个角度来说,此时的中原已经出现了多元民族杂居的情形,尽管在这段时期,因为战争的原因每个民族之间充满着斗争,但到了后期,反而促成了多民族之间的融合。

尽管这种情况造成了南北朝胡汉相对峙的局面,但也为唐宋以及现在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奠定了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基础。所以说虽然衣冠南渡之前一度被认为是带有一点“耻辱性”的事件,但从大局观来看,它间接的促进了多元民族的格局,也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3、四方文化相交合

中原士庶在移民途中,带走的不仅有财产,更多的是文化产品和载体,并且这些家族本身就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迁移到南方之后,会与当地文明进行直接的接触,极大地增进了南北文化之间的交融程度。

另外,中原地区被少数民族入侵之后,他们逐渐成为中原人口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本身所特有的文化习俗,也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并使他们在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之后,慢慢融入到中原文化之中。

中原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碰撞和结合,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因为文化作为一种软影响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少数民族在交往过程中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尽管这需要一个过渡期。

所以在南北朝之后,天下迎来了一段很长时期的大一统,并且唐宋两朝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繁荣,造就了史上的巅峰,也演绎了传奇。

4、华夏文明得传承

虽然汉族在中原地区扎根已久,且拥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但在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中,中原文明却确确实实的受到了很严重的创伤,并且这个时候的游牧民族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吞并式的侵占,而不是为了文化相融,他们采取的屠城方式也让中原文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游牧民族刚在中原站稳脚跟时,他们迫切的希望瞬间改变这块土地,使其完全变成自己的附属地,并且他们也深知这其中最应该被冲洗干净的便是文化,所以说假如此时的中原文明不能强有力的支撑和传承下去,可能结局便会变成中原被胡化,而不是胡人被汉化。

中原士庶南迁之后,他们在新的城市保留了旧的习俗,这对于华夏文明的传承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大多都是儒学大家,书香门第,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也掌握了中华文明最为关键核心的精髓,所以即便是迁居,也并不妨碍其家族将传统文化继续保留和延续下去。

并且在其迁居的过程中,他们对途径城市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好比是蒲公英的种子,让中原文明遍地开花。

衣冠南渡后南北朝社会社会方面的变化:

1、经济制度的演变: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人口流动等原因,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逐渐演变为富商大贾和手工业者掌握的市场经济。同时,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经济相对繁荣,南北经济差距逐渐扩大。

2、官僚制度的重建:南北朝时期,各朝政权都致力于重建官僚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北魏、隋唐等朝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奠定了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

3、社会阶层的变化:南北朝时期,社会阶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战乱和经济变化,原有的封建地主阶层逐渐削弱,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崛起。同时,官僚阶层也逐渐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4、儒家思想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