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燕然勒石的典故

燕然勒石的典故

2024-01-10 17:11:24 1818浏览

在古代,军人一般有两大崇高理想,一个是封狼居胥,另一个是勒石燕然,这是目前古代将官能做到的最高功勋。公元89年,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大汉声威震慑海内。刻石勒功,纪汉威德,这就是传说中的“燕然勒石”的故事!

燕然勒石的典故

窦宪,作为东汉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他的军事成就虽与霍去病相比有所差距,但依然堪称卓越。他的事迹被历史记载,流传至今。

窦宪的初次征战,是与南匈奴、吴恒、羌胡等部落联合,以三万余人的强大兵力出征北匈奴。这次战斗,他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气,最终大败北匈奴于稽落山。此役,他率领的联军杀敌一万三千多人,俘虏了无数敌军。这样的胜利,无疑展示了窦宪出色的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

之后,窦宪又进军燕然山。他在那里效仿霍去病,刻石记功,以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燕然勒石”。这块石碑见证了窦宪的威武和英勇,也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

在燕然山大捷之后,窦宪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又一次出征北匈奴,并再次取得了大破北匈奴主力的胜利。这次,他甚至俘虏了北匈奴的太后。这一刻,窦宪真正达到了封狼居胥的境地,他的英勇和智慧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和认可。

窦宪的军事成就不仅为他在中国历史上赢得了荣誉,也使他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的战术策略、指挥能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都使他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历史背景:

勒石燕然,亦称为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六月,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与副将征西将军耿秉率八千汉家骑兵、归附汉廷的八千羌胡骑兵出征。再加上南匈奴的二万骑兵,三路分袭,当年围歼北匈奴主力于稽落山(今蒙古国境内)。

次年,窦宪又率军夺取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以西),北匈奴至此崩溃,单于远逃,汉军直追击至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匈奴军一万三千多人,获牲畜百余万头,周围部落归降汉室共八十一部计二十余万人。

此时汉军已然出塞三千余里,国土更广,遂命随行住名文学家、史学家班固作颂,刻铭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燕然山铭》碑文云:“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是为“勒石燕然”或“燕然勒功”,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有战功刻石的记载,此后历代多有效仿。 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燕然勒石原文:

太和元年,春正月,戊寅朔,天子亲征,大军出蕃戎之地,越过崑仑之险,降服大宛之国,经过龟兹之国,破碎高昌之城,渡过瀚海之波,至于临洮之野。嗟乎!壮士慷慨,烈士暴殄,陷阵之志,凌云之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奋戈而前,壮心不已,是以天下之人,莫不称之曰勇。于是,破蕃之师,摧吐之骑,尽夷之众,赫赫昭彰,一戎血染,万里雪封。自是以后,西域安靖,四境康宁,百姓乐业,万方贡献。

燕然勒石的寓意:

“燕然勒石”这个成语寓意着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决心和勇气。它告诉我们,只有勇敢面对挑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同时,它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力量,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燕然勒石这个成语典故,既展示了汉朝时期的历史风貌,又传递了中华民族勇敢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燕然勒石发现:

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封燕然山铭》。在很多中国学者看来,这个发现堪称中国考古学最大的发现之一。

汉朝和唐朝这两个强盛的朝代是中国人最有归属感的朝代,在这期间无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对外战争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说到绝世武功,那就要数“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前者是霍去病主导的祭地仪式,没有什么物质留存,后者应该可以找到实物却一直踪迹成谜。解放以后,我国学者多次从阿尔泰山出发寻找“燕然勒石”的遗迹却总是无功而返。

此次“燕然勒石”的遗迹被找到,充分印证了中国史书上所写的内容:公元89年,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铭刻《封燕然山铭》记录功绩。一记中的时刻与史书的记载基本上一致,只有少数语气词上的差异,说明史书上的记载是根据实物加以润色形成的。

燕然勒石从唐宋时期就为文人墨客广泛传诵,比喻边关打胜仗。然而燕然刻石石刻年代太早,又位于漠北,后代人都以为是个传说故事,这次的发现证明了史书记载的真实性。

燕然山之战对于我国古代史学和文学都具有重要影响,“燕然山”成为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这次发现流传了2000年的史书和碑文记录,文字内容完全一致。中国几千年史料的流传,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燕然勒石在哪里?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称得上汉朝对外用武的两大胜利,前者指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兵锋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后者指东汉窦宪大破北匈奴后,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后人在诗作中多次提及勒石燕然,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很多人只记得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却忘了下一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而诗仙李白也有“倚剑登燕然,边峰列嵯峨”的万丈豪情。

不过,燕然山到底在哪里?燕然山为杭爱山一说来源于清朝。但是,内蒙古大学的历史学者与蒙古国学者合作考察蒙古高原历史文化遗迹时,在蒙古国境内发现了东汉时期住名学者班固为纪念窦宪北征匈奴的胜利而撰写的《燕然山铭》。此前,《燕然山铭》的具体位置一直未被确认。而这次发现了摩崖石刻铭文,其所处的位置,自然就是汉代的燕然山了。

《燕然山铭》在传世文献中存有文本:一见于南朝刘宋范晔撰写的《后汉书·窦宪传》,再见于萧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选》。这次新发现的铭文,是东汉时的原件。与传世文本相比,文字内容的差别并没有多少。

窦宪简介:

窦宪,字伯度,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人。东汉时期名将、外戚,大司空窦融曾孙。

永平五年(62 年),窦宪的妹妹被汉明帝刘庄立为皇后。窦宪、窦笃兄弟亲幸,“宠贵日盛”,窦宪由此开始了他的权臣之路。

永平十八年(75 年),汉明帝去世,汉章帝刘炟即位,窦宪以国舅的身份拜为侍中,内管机密,外宣诏命。窦宪的弟弟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窦景、窦瑰为中常侍,兄弟皆在亲近之位。

永元元年(89 年),窦宪因罪被囚于宫内。汉和帝念及窦太后的养育之恩,没有处死窦宪,而是将其贬为冠军侯,让他到封邑去居住。

永元三年(91 年),窦宪得知北匈奴因内部分裂而虚弱,便上书请求率军征讨。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与执金吾耿秉各率四千骑,及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塞北伐。窦宪率军出塞三千余里,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国达兰扎达加德西北),歼敌一万三千余人,俘虏无数。窦宪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永元四年(92 年),窦宪率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出塞五千里,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北匈奴单于逃走,窦宪率军出塞三千余里,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一万五千余人,俘虏北匈奴皇太后。

窦宪两次出击北匈奴,“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导致北匈奴“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自此一蹶不振。

窦宪因功被封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窦宪兄弟四人皆居要职,权倾朝野。窦宪更加跋扈专横,朝中很多大臣都惧怕他的权势。

永元四年(92 年),汉和帝得知窦宪阴谋篡位的消息,与中常侍郑众等人商议后,决定先发制人,逮捕了窦宪等人。窦宪等人被迫自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