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历史典故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是一句流传至今的谚语,用来形容君子言行之重要和坚守承诺的难度。这个典故源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历史典故
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故事为:五代时期,石敬瑭起兵反唐被契丹王野律德光册立为晋国儿皇帝。石敬瑭死后由儿子石重光继位即出帝。944年,契丹进犯晋国,出帝率军抵抗失败,皇太后李氏写降书请求皇帝阿翁放他们一条生路,表示自己说过的话驷马难追。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由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处于由诸侯争霸的动荡时期,强势的君主们追求权力与地位。在这种背景下,“言而无信,赂之不至”,成为了处理事务的通行做法。然而,仍有一些有识之士将诚信视为处事原则之一,其中就有鲁国的孔子。孔子认为,诚信是一个人的品德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他说过:“言而无信,行而无迹,无友则不行。”他的这种思想影响了很多的人,也就有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名言。
从文化角度来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指的是高尚品质的人,他们有着诚信、正直、仁爱、忠诚等优秀的品质。在这样的人物的价值观中,诚信被视为最为重要的品质,所以“驷马难追”的表述就凸显了诚信的重要性,意为一旦作出承诺就必须要恪守诺言,即“一言九鼎”。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句话用了非常生动的表述方式,又称为典故。典故是为了表达某个意思而选用某个具体事例或典型人物的生动表达方式。这句话所用的典故非常贴切,既表现了出信守承诺的重要性,又表现出信誉对个人、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很快就在中国文化中流传开来。
在现代社会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对于每个人都仍然有深刻的意义。在商业领域中,若是缺少诚信,则会失去消费者,企业也会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政治领域中,领导者如果失去了信誉,则会失去人民支持,也会导致整个国家的难以治理。在生活中,许多事情都需要靠诚信来取得良好的结果,我们必须保持诚信,建立信用,才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
总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句著名的名言凸显了诚信的重要性,传达了诚信是一种高贵品质的信息。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这句话仍然时刻提醒我们要保持诚信,恪守诺言。相信只要我们虔诚地实践这句话,最终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一条充满信任和欣赏的成功之路。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古代事例
1、移木建信
战国时,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惟恐老百姓不信,于是命人在都城的一个城门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长的木柱,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官府就赏他五十金。"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议论纷纷。大家怀疑这是骗人的举动,但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小伙子说:"让我试试看吧!我去把城门那木头搬走,要是官府赏钱,就说明他们还讲信用,往后咱们就听他们的;如果不赏给,就说明他们是愚弄百姓。他们往后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信他们那一套了。"说罢来到城门前把那根木头搬走了。商鞅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命令赏给那人五十金。那位壮汉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金,不禁开怀大笑,一边炫耀那五十金,一边对围观的老百姓说:"看来官府还是讲信用的啊!"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商鞅这才下令变法。
2、曾子杀猪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近义词
【驷不及舌】驷:四匹马驾的车。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舌头说出的话。指话一旦说出便难以收回。也指说话须慎重。
出处:明•陶宗仪•《辍耕录·四卦》:次三,驷不及舌,有悔。象曰:驷不及舌,滕口说也,一言之失,悔何追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反义词
【纹丝不动】纹:条纹;纹丝:比喻细微。一纹一比丝也不动。比喻一点儿也不动。也指十分牢固稳当。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三十八回:金莲坐在床上,纹丝儿不动,把脸儿沉着。
【死气沉沉】死气:不流动的空气;沉沉:消沉不振的样子。形容气氛极为沉闷,没有生动活泼的气氛。也形容意志颓废消沉。
出处:鲁迅•《致吴渤》: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凡较好的作品,一定不准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