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公式考点

 > 

《两小儿辩日》原文和翻译

《两小儿辩日》原文和翻译

2024-01-02 17:08:42 295浏览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两小儿辩日》原文和翻译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

孔子向东游学,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问题,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是刚初升时离人近,而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初升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的像圆车盖,到了中午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就是离人远的看着小而离人近的看着大吗?”

另一个小孩又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冷苍凉,到了中午热得像将手伸入热水中,这不就是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决断。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十分有智慧呢?”

整体赏析: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两小儿在对话中都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较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第一个小孩用面积大小相比,带有直观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个小孩比较了人对太阳在不同时间冷和热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可见他们勤于思考,富有想象力;从他们针锋相对的论辩中还能体味出对话者的虎虎生气和音容笑貌。但他们的认识毕竟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只能各执已见而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小节写两小儿讥笑在他们争论面前“不能决”的孔子。

从故事本身看,两小儿敢于探讨艰深问题,不管多么幼稚和肤浅,却反映了古人渴望认识自然现象的强烈愿望,这种探求精神是值得赞许的。孔子作为大学问家,也不能通晓各科知识,而况当时人类认识自然现象的水平还很低。孔子“不能决”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态度是对的,不该受到讥讽。

两小儿辩日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首先,孔子的答案是开放的,他没有简单地选择一个答案,而是承认了两种可能性。这是因为他知道,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这种开放的态度,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处理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其次,孔子的答案也是包容的。他没有因为两个小孩的观点不同而否定他们,而是尊重他们的观点,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这种包容的态度,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孔子的答案也是启发性的。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两个小孩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对于我们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智慧和教诲。他的答案既是开放的,又是包容的,同时也是启发性的。这种智慧和教诲,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处理问题,建立和谐社会,培养创新思维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智慧和教诲,以开放的态度去理解世界,以包容的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以启发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科学道理:

1、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列子简介: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375年),名御寇 ,道家学派。在时序上,是介于老子和庄子之间的道家重要传承人。其学本于黄老,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后被尊奉为“冲虚真人”。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多。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据庄子《逍遥游》,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列子弟子存名者有伯丰子、百丰、史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