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字词赏析

 > 

河套地区指哪里

河套地区指哪里

2023-12-16 12:26:07 1147浏览

我们常说的河套地区一般指黄河河套,呈“几”字形,主要是在内蒙古和宁夏境内,是由黄河长久以来的冲击形成的。河套地区大致包括东套平原(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西套平原,河南地这几个板块。

河套地区指哪里

河套地区,大致是黄河“几”字上半部分,乃河曲丰旷之野。黄河在这一带的支流和岔流,有点像套马的绳索,因此称为河套。

河套地区分为:

河套地区也分为几大块,大致包括东套平原(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西套平原,河南地这几个板块。

【前套平原】

前套平原又称呼和浩特平原,古称敕勒川、土默川,大致是大青山、蛮汉山与黄河围城的区域。前套平原海拔约1000米上下,是断陷盆地,东西长约180千米,南北宽19千米-150千米,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大黑河由北至南,从大青山上流下,与黄河交汇,干流长约236千米,是黄河在前套平原水量最大的支流。大黑河浑浊暗黑,将大青山腐殖层养分冲刷下来,野沃土肥,宜耕宜牧。

大黑河干流由东北向西南流来,与黄河形成对流格局,故称逆向支流。如今前套平原灌渠纵横,大黑河与黄河交汇处已经被多条人工渠取代,再见不到大黑河逆流入黄河的壮观景象。

【后套平原】

黄河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巴彦高勒)至包头东之间的一段,称为后套。前套和后套合称河套,过去常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所谓一套是指此而言。河套一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但降水量稀少,因此远自秦汉时代起,居民已在这里开凿沟渠,引黄河河水灌溉,农业十分发达,素有“塞外江南”、“塞上粮仓”之称。

黄河流入后套平原,河面宽连三公里以上,水势十分缓慢,河床上满布沙洲、岔流,还有许多旋流,俗称“破河”。黄河河水达洪水位时,形成一片汪洋,不分干岔。这一段黄河的河道,极不稳定,常向南北迁移,因此造成许多牛轭湖,俗称“死河筒”。

后套平原由耕地、草原和荒滩相间组成,渠道和林带纵横交织,形成黄河沿岸一个较为完备的排灌区。后套平原属于冲击平原,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片沃土。

【西套平原】

西套平原又称宁夏平原,大致是贺兰山与黄河围成的区域,南起中卫沙坡头,北至石嘴山,南为卫宁平原,北为银川平原,中间是青铜峡。西套平原海拔1100-1200米,是断裂下陷后,由黄河及其岔流冲积而成。南北长约280千米 ,东西宽10-50千米 ,面积约7800平方千米。

西套平原上有多条黄河岔流,秦朝的秦渠、汉朝的汉延渠、唐朝的唐徕渠、明朝的红花渠、清朝的惠农渠等,现代的西干渠,其中惠农渠和西干渠再次流入黄河,形成大面积自流灌渠网络,成就了西套平原塞上江南的美誉。

宁夏有首童谣: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

【河南地】

河南地大致是黄河“几”字中间的西北角,位于白于山以北,从北往南包括库不齐沙漠、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地古今变化很大,宋朝之前,这里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牛马衔尾,群羊塞道。

两宋和西夏打了一百多年,经常在毛乌素沙地就地取材,伐木造营寨、攻城器械,砍树烧饭,甚至还要烧林作战。毛乌素沙地水土严重破坏,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后来飞沙为堆,高及城堞。

到了上世纪末,毛乌素沙地举目黄沙,经过数十年治理,毛乌素沙地的绿化有肉眼可见的改善。

河套地区形成的原因:

河套平原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内陆断陷盆地,属于纬向构造带。东部受到新华夏构造的影响,因此土默特平原呈三角形状;而西部受狼山旋扭构造的控制,所以后套平原呈扇形状。

河套平原还受到黄河冲积和阴山洪积的共同作用。上新世时期,黄河冲积逐渐形成了河套平原的一部分,河套平原的上部普遍覆盖着黄河冲积层。沉积物主要由砂土和粘土组成。与此同时,当时的气候逐渐转为干燥,山前的冲积和洪积物开始堆积,形成冲积洪积扇群,并逐步发展成为山前洪积平原。

随着山地抬升速度加快,黄河多次改道,每次迁徙都留下大量的冲积物质,逐渐形成了黄河冲积平原。山前洪积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广袤的河套平原。

狭义上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而巴彦淖尔市位于其核心地区,尤其是乌兰乡的胜丰村被称为大后套。广义上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和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土默川平原位于巴彦淖尔市南部,东至乌梁素海,东南至包头市郊区,南临黄河,西界乌兰布和沙漠,北抵狼山。河套平原的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为1万平方公里,呈现出扇弧形的展开。

河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而且得益于黄河的灌溉,历经岁月的沉淀,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粮食区。河套平原不仅是一块富饶的土地,更是中国文化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孕育了无数古老的文明,见证了人类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河套平原为什么是兵家必争之地?

1.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时候了解到黄河时都会记住黄河“母亲河”这个特殊的名字,对于北方人民而言,尤其是西北地区,黄河的确养活了无数的民众,不愧于“母亲河”这个称谓。

几字形的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等9个省,最后从山东流入渤海。

携带泥沙量年16吨的黄河,途经5464公里在下游形成了冲积平原,这才给予了我国华东地区人民数以千年的安居乐业。

黄河的上游则是为贫瘠的土地带来水源,河套平原就坐落在黄河的中上游,这片平原处于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更具体的来说,河套平原就是这个地区中沿河的平原部分。

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这片地区成为了一个耕种农牧皆适宜的文化摇篮。

2.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作为母亲河的黄河,虽然孕育了中华文明,但同时也曾带来许多灾难。

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在黄河水的冲刷下就会被带走大量泥沙,而这些泥沙也不会全部跟随黄河水来到下游,其中多半都会在途中沉积,这就导致了黄河下游水位提高,有了“地上河”这一称呼,从而下游经常有洪涝灾害,每每发生都导致民不聊生。

最严重的就是黄河的改道问题,由于水位的增高,黄河的水道变得不那么稳定,在历史上就曾发生过上千次黄河改道的现象,其中有20余次重大的灾难,更是让受灾人口达到了数以千万计。

但河套平原却处于黄河的中上游,没有黄土高原的泥沙沉积,水质往往更加清澈,而且很少会有洪涝灾害,故而才会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样的说法,说的就是黄河给天下带来诸多灾难,但只有“一套”在黄河的灌溉下变得富裕安宁。这个“套”自然指的就是河套平原了,哪怕是说河套平原是黄河的宠儿也不为过。

群山环绕的地势给这片地区带来了适宜的气候,虽然河套平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但周围群山环绕形成了谷地效应,这片地区不仅在白日拥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湿润温暖的气候,夜晚更是因为海拔与周围山体的冷空气沉积使得昼夜温差拉大,促进了农作物的营养与糖分的累积。而上游清澈的黄河水则滋养了这一片地区,这里水草丰腴,给予了畜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农耕时代,河套平原的地理优势的确让这片土地能承担得起“富”这一字。

“河套一词的由来:

“河套”一词由来已久,历来学者说法颇多。

一种说法是:河套的称谓从唐代开始,曾有文献记载唐代唐璇、宋代司马光就曾有建议开发河套平原的上疏文本。

另有学者认为“河套”是蒙汉合词,因蒙古语中的“套”就是“胳膊肘弯曲的地方”,“河套”就很形象地表达了“黄河拐弯的地方”的地理意义。

清代何炳勋在《河套图考·序》中说:“河以套名,主形胜也。”很明显地指出河套名称的得来,是由于黄河从青铜峡流出后至河曲附近又折而南流,形成一个“几”字形的大弯曲,象一个套子。

所以,被黄河套住的这一个地区称为“河套”。

“河套”之名起于明代。胡大海在《清代内蒙古河套水利开发史简论》(硕士论文,1991.04)中指出,“河套”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史·地理志》,据该书说:“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地。”

而《河套史》作者王天顺考证,“河套”之名最早见于《明宪宗实录》卷30“成化二年五月辛未”条中提到“河套”地名,其文曰:“此有兵部以河套虏众谋欲犯进,拟调陕西诸卫官军并佥点延绥诸处兵民分守榆林、延绥、鄜庆诸营堡。”又卷192“景泰元年(1405年)五月壬戌”条录敕宁夏总兵官都督张泰等诏:“有延绥来者言,今春达贼过河犯宁夏,因解冻有数千人不能还,尚在黄河套里来抢掠。”

此处“黄河套里”即河套也,由此推知,“河套”地名的开始使用,或早于景泰元年,但不会太久。

不同的历史时期,“河套”的叫法也不同。战国及以前,河套地区及其它部分北方地区被统称为“朔方”,即“大北方”或“遥远的北方”。《楚辞•刘向<九叹•远游>》载:“溯高风以低徊兮,览周流于朔方。”即“周遍流行于北方”之意。

战国至秦汉时期,河套地域被称为“河南”、“河南地”。谭其骧先生说:“明世所谓河套,亦应包括今前后套,与秦汉时所谓河南地等同”。

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这个地域又被称作“河曲”、“河西”。

隋唐时期,这个区域主要以“河曲”之名著称。

至明清时期,这个区域才被冠以“河套”之名。

近人尹志说:“古无河套之名,自明筑长城,东起皇甫川,西抵宁夏花马池,弃长城以北三面环河之地与外,遂以河套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