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记承天寺夜游是几年级的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几年级的课文

2023-12-01 14:06:04 414浏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首诗大家都不陌生,这是宋朝大文豪苏轼的一篇仅有85字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咏月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几年级的课文

人教版八年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层次思路

第一层(第1至3句):叙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4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5至7句):议论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本文描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具体体现在“何夜无日?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之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即清闲的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却为自己赏月的高雅情趣自豪。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抱负远大,但一贬再贬,心中委屈不快,赏月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记承天寺夜重点理解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3、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4、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