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人物形象分析
阿q是鲁迅创作的《阿Q正传》的主人公,很多人都从这个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本小说也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下文将对阿q这个人物的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阿q人物形象分析
1、阿Q是一个无家无业,一贫如洗,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底层小人物。他身上只有寥寥无几的碎银两,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他却善于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活在幻想的幸福世界里,以此来逃避现实的苦难。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他吸食的精神鸦片,支撑他生存下去的唯一慰藉。
2、如此这样一个悲情的人物,却也同样具备令人恨之入骨的脾性。阿Q在面对强者欺压时懦弱胆小,甚至可以自轻自贱,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的时候,阿Q用“虫豸”来比拟自己。但在面对比他力量弱小的人时,他又摆出了像赵太爷那样权势滔天的人物姿态,调戏小尼姑,疯狂求爱吴妈,被封建统治剥削的阿Q同样用封建意识压迫着旧社会女性。
3、现实世界里看不到希望的阿Q虽然扬言闹革命,但实际上他的思想并没有真正的觉醒。他不知道革命的目的和意义,因为他自身不光是封建等级制度的牺牲品,更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阿Q正传充分反映了旧社会里国人的劣根性和长跪不起的奴性。
阿q的故事梗概:
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民阿Q。在旧中国农村小镇未庄,阿Q很穷,只得住在土谷祠里,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
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毙了示众。
《阿Q正传》中的深刻语录:
1、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
2、我们的古人又造出了一种难到可怕的一块一块的文字;但我还并不十分怨恨,因为我觉得他们倒并不是故意的。然而,许多人却不能借此说话了,加以古训所筑成的高墙,更使他们连想也不敢想。
3、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
4、“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5、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6、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