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形象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形象分析

2024-01-31 17:47:46 7418浏览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如果让你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你会分析吗?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形象分析:

1、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

姜氏为共叔段请封给“制”这个地方。庄公因为“制”是险要地方,坚决不给,足见其精明;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庄公表面不动声色,内含杀机,故意纵养其恶。等到时机成熟,火候已到,这才一举击败共叔段。庄公在一怒之下幽禁了母亲,后又怕担上不孝的坏名,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为自己摆脱不孝之名找了个台阶。表现他的虚伪。

2、共叔段:恃宠恣肆,贪婪愚蠢。

他在母亲溺爱下,恣意妄为。在得到京城后,肆意扩大势力范围,并发展到举兵起事,想夺取整个郑国。他的愚蠢表现在他只知“贪”而无一点“谋”。他丝毫不了解庄公已为他布下了天罗地网,让他“自及”,结果只落得“出奔共”的下场。

3、姜氏:乖戾偏狭,愚昧可笑。

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乖戾偏狭。事败之后被逐出国都,置于城颖。但一但与庄公隧而见,便立即高唱“其乐也”表现了的她的偏狭和愚昧可笑。

郑伯克段于鄢文章的结构线索:

文章叙事结构独特,两条线索明暗交错,齐头并进。文章开头以“初”字领起,远叙庄公与姜氏母子“交恶”之由来,再写姜氏帮助公叔段扩大势力及至发兵袭郑。兵败被放逐后,又写庄公由“誓”而“悔”,颖考叔献计演出一幕“隧中相见”之戏,最后又由一“初”字煞尾,交待庄公与姜氏关系。文章写得曲折委婉,含蓄中包含着讽刺。此乃文章之一条线索。

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是写庄公与公叔段的矛盾,这条线索,作者极尽渲染之能,从三个方面道来:一方面是祭仲、子封的分析形势,指出利害;一方面是公叔段的步步紧逼;一方面是庄公的以静制动,坐观其变。最后作者以极其简洁短促之语叙述庄公以破竹之势击败公叔段。文章读来语简意长,首尾相应,无丝毫累赘之嫌。

郑伯克段于鄢的重点句子解析:

1、称郑伯,讥失教也:

这句话表明作者对郑伯的称呼并非赞美,而是批评他失于教诲自己的弟弟。

2、姜氏何厌之有:

这句话揭示了姜氏对庄公的两个弟弟的厌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3、克段于鄢:

这句话概括了整个事件的核心,即庄公战胜了自己的弟弟共叔段。

4、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句话预示了共叔段的失败,因为他的行为不义,必将自取灭亡。

5、制、京、京不度,非制也:

这些词语反映了春秋时期对于制度、法度的重视,超越了制度的行为将被视为非法的。

6、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这句话表明了先王制定的制度对于城墙高度的限制,对于城市的规模和建筑高度都有明确的规定。

7、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这句话是颍考叔劝庄公挖掘隧道与母亲相见,以尽孝道。这也反映了春秋时期重视孝道的社会风尚。

郑伯克段于鄢文章中的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动词,合法度。

3、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4、有献于公。献,动词作名词,进献的东西。

5、公赐之食。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

6、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郑伯克段于鄢文章中的通假字:

1、佗邑唯命。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2、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4、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

5、无庸,将自及。庸,通“用”。

6、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7、若阙地及泉。阙,通“掘”,挖。

8、永锡尔类。锡,通“赐”。

郑伯克段于鄢的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隐公之年(公元前72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郑伯克段于鄢的出处简介: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所著《左传》中的名篇。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全书共六十卷,以鲁国君主为次序,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间的历史,记事范围基本与《春秋》重合,但《左传》的叙述内容和具体详赡,则远远超出了《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编年体史书,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赖此留存。此选本以故事为纲,连缀各篇相关记述,还原春秋大事始终,补《左传》原书编年之不足。

同时,《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善于叙事,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古代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