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贵远贱近出自三国时期曹丕的
常人贵远贱近意思是普通人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这是三国时期曹丕的一种观点。那么,这一观点具体出自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常人贵远贱近出自三国时期曹丕的
《典论·论文》。
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是曹丕(魏文帝)。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8大名句欣赏
1、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出自《典论·论文》。作家“见意于篇籍”,作家的情意志向、生命精神也就随“篇籍”的“无穷”而不朽,其声名就会自然流传于后世。古今中外无数作家都是因其“文章”而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
2、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语出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章并非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能够擅长各种的体裁。
3、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语出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人们在评价文章的时候,都容易重视古人的看法,而轻视今人的观点,崇尚名声,不重实际。
4、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时节还是那个时节,但是时间已经不同了。事物还是那个事物,但是人已经不在了。
5、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语出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人之间相互轻视,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6、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语出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自己家中的破旧扫帚,自认为是无价之宝。指没有自知之明,而见不到自身的缺点。
7、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出自《典论·论文》。写文章是治理国家的大事情,是不朽的盛大事业。曹丕这段话论述了文章的两种功能价值:一是具有治理国家的巨大功能价值,是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二是具有让作家个体生命不朽之价值。
8、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年龄寿命都有一定的时限,荣誉和享乐只限于自己一身,二者到一定的期限,而不像是文章,可以无穷无尽的传下去。
曹丕简介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曹魏时曾改为谯国,后又改为谯郡)人,汉末权臣曹操与卞夫人之子。曹操称魏王后立其为世子。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父亲的官爵与势力,并于延康元年(220年)十一月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建立了曹魏政权。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谥号“文”,史称魏文帝。
曹丕在位七年。政治上打压宦官、防范外戚、禁锢宗室、废除丞相,实施九品中正制,致力于强化皇权。经济上屯田修陂、轻刑减赋,使曹魏政权治下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军事上继续推行曹操制定的士家制度,瓦解了曹魏集团内部的青、徐豪霸势力,三次征伐东吴无果。对鲜卑、匈奴等势力采取怀柔政策,在西域设置戊己校尉,减轻了曹魏政权在边疆的防御压力。文化上尊孔崇儒,恢复太学,命人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类书《皇览》。曹丕娴熟弓马,擅长诗歌与辞赋,是建安时期邺下文学集团的领袖人物,有《燕歌行》《浮淮赋》等诗歌辞赋作品传世。著有《典论》,其中的《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文学史上,曹丕与父亲曹操、兄弟曹植并称“三曹”。
郭沫若评价曹丕是一位旧式的典型明君。当代三国史专家马植杰认为曹丕称帝后推行了一些不错的政策,与其他中国古代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清代诗词学者沈德潜评价曹丕之诗婉约,有文士之气,与其父曹操的悲壮风格大不相同,具有使人移情共鸣的效果。
拓展资料:才华是什么
曹丕在对文人、文章点评一番后,又抛出一个话题,什么是才华?原文引用如下: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中国古人很喜欢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解释的话题归咎于形而上的理论,曹丕就说决定文章好坏的是“气”,这个“气”全凭个人理解,可以是性格、气质、学识、家庭背景、修养等等。
我们抛开形而上的观点来看这句话,其实曹丕已经暗示出“人如其文”的经典命题了,这个命题到底正确与否,我们不做过多评价,每一个人接触的视角不同,认定的事实也就不同,观点自然更不一样了,所以我们不必去深究,这是古人的理解与我们今天的认知,其实有很大差距。
但是我们不能够否认,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学识、家庭背景、修养等等诸多因素,确实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文章,这种影响我个人认为是停留在表相上的,并不能深刻的判定其文的好与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