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哪个兵法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久负盛名。《孙子兵法》共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等篇章。这本小册子,就是一本武林秘籍般的神奇之书,被后人无数遍的翻阅和学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哪个兵法
《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篇》,主要论述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处理军事原则的问题,不要因因循守旧而招致失败;处置问题时必须考虑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要根据不同的竞争目标,采取不同的竞争手段;自己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心存侥幸;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将帅要从实际出发来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违背实际情况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对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谁说的
周亚夫(前199~前143年),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汉族,沛郡(今江苏丰县)人。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
曾任汉景帝时期的丞相。周亚夫为人个性耿直,不善阿谀权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出自他之口,被汉文帝誉为“真将军也”。
汉文帝后二年,袭父爵为绛侯。起初做河内郡守时,许负曾给他看相,说他三年后为侯,封侯八年为丞相,掌握国家大权,位尊任重,在众臣中将首屈一指,再过九年会饿死。
汉文帝六年(前158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文帝命宗正刘礼为将军,屯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守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三军警备,以防匈奴入侵。
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都可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和他下面的官兵骑马迎进送出。接着去细柳军营,营中将士各个披坚持锐,刀出鞘,箭上弦,拉满弓,持战备状态。文帝的先导驱车门下,不得入。先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守卫军门的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 景帝于是升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到了灞上时,遇到一位名叫赵涉的士人,赵涉建议周亚夫再往右绕道进军,以免半路受到叛军的袭击。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搜索之后果然抓获了伏兵。
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叛军首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这次叛乱经三个月就很快平定了,战争结束后,大家这才纷纷称赞周亚夫的用兵之道。但梁王却因为周亚夫没有及时救援,和他结下了仇。
在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有病退职,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开始景帝对他非常器重,由于周亚夫的耿直,不会讲政治策略,逐渐被景帝疏远,最后落个悲剧的结局。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下一句怎么接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下一句是“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这句话的意思是:将领远征在外可以应急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现代引申义:在职场中,由于特殊情况或突发状况,员工先自行应变处理善后,事后再请示汇报的情形。
原典: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原则。但凡明君圣主,只要头脑清醒,对于征战在外的将帅,只是遥相节制、赋予将领充分的自主权,而非“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干预前线兵务。结果往往是前者得胜,后者败北。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相近的成语
不受控制、自主行动、独自行动、自由行动、独立行动、自由自在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指士兵或将领在执行任务时,不受到上级命令或控制,可以自主决策、自由行动。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特殊任务或情况下,需要士兵或将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以保证任务的完成。这也需要士兵或将领有着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便在没有上级命令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