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直接导致三国乱世开始的人

直接导致三国乱世开始的人

2023-11-30 10:54:21 1933浏览

三国乱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军阀割据则是乱世的直接表现,各地军阀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地方控制力,他们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政权。这一乱世对整个社会和民生都带来了非常糟糕的影响。那么,直接导致三国乱世开始的人到底是谁呢?

直接导致三国乱世开始的人

1、何进。何进是东汉末年的外戚、大将军,历任多个职位,并在黄巾起义期间担任大将军镇守京师,有一定的军功。在董卓篡汉时,谋诛董卓,失败被杀。何进是东汉末年权臣,也是直接导致三国乱世的开启之人,由于他的无知和决策失误,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2、董卓。三国中董卓的残暴行为引知灶发了天下共愤,在袁绍联合关东诸侯讨伐他后,他被击败退往长安。后来董卓被吕布所杀,他的死去标志着三国乱世的序幕正式拉开。

3、曹操。在历史上,曹操被认为是直接导致三国乱世的人物,他在割据中担当重要的角色,他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所败,这标志着三国鼎立的正式形成。

4、刘备。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出现推动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和蜀地,与东吴和曹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5、周瑜。周瑜是东吴的名将,他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赤壁之战后,他帮助孙权稳固了东吴的势力范围,并与刘备、诸葛亮等展开了长期的对抗和争夺。

四分五裂的三国乱世,曹操凭什么能降服匈奴

第一点:东汉末年的匈奴,已经成了弱化版。这种弱化,跟当年刘邦时期,汉朝推行的和亲政策有很大关系。和亲政策,就是说汉朝这边派出公主,跟匈奴可汗成亲。他们之间生下来的孩子,就带有汉室血统。时间一长,双方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浓。也正是这个原因,到了后来,匈奴亲近汉朝的人就会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一个派别,并在最后,导致了匈奴内部的分裂。这些亲近汉朝匈奴,后来因为争权失败,便南下归顺汉朝,随后被宋朝河套地区居住。而东汉末年,曹操面对的匈奴,正是这些南下匈奴。他们的人数、实力,已经远远不如当年鼎盛时期的状态。

第二点:当然,即使是弱化版的匈奴,也得有足够的实力,能够对付他们。曹操虽然没有统一整个中国,但曹操善用人才,他本人又通晓兵法,麾下军队的战斗力极强,又有许多优秀将领能紧随其后。曹操因为统御北境,对于边疆防御,一直都十分上心。他曾在北境推行屯田制,让士兵与农民,一起开垦荒地,充做军粮。这一做法,对于国家实力,以及边疆防御,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点:对于匈奴,曹操下了一次重手。当然,不是通过战争解决。而是用一种远比战争更加有效率的做法。曹操把匈奴分为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分别由匈奴的上层阶级,以及曹操派去的官员,共同管理。这样一来,无疑再一次弱化了匈奴的实力。不过,曹操的做法,并未就此结束。他还鼓励让匈奴的底层人民,改户口,加入到汉朝正式的国民编制中。这样一来,对于匈奴来说,无异于一招釜底抽薪,又能增加汉朝的人口数量。实在是高。

三国乱世中的猛将

一、荀彧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举孝廉出身,任守宫令。公元189年,董卓篡夺东汉朝廷的大权后,荀彧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当然,荀彧没有在袁绍麾下停留太长时间。不久之后,荀彧转投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对此,在笔者看来,曹操之所以能成为汉末最强大的诸侯,荀彧无疑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在曹操麾下,荀彧可以说是第一谋士。

但是,荀彧后来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岁。获谥为“敬”。魏咸熙二年(265年)被赠为太尉。对于荀彧来说,最终的结局属于被曹操逼死的情况,也即念及旧情,曹操没有直接对荀彧痛下杀手。不过,由于荀彧在立场上逐渐和曹操偏离,这促使后者也不能容忍前者了。

二、王凌

王凌(172年-251年6月15日),字彦云,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司徒王允之侄。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王凌早年就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贾逵等人结为好友,后来举孝廉出身,担任县令等官职。后来,王凌得到曹操赏识,出任丞相掾属。由此,正是在曹操的赏识和提拔之下,王凌得以在曹魏平步青云。而这,应该也是王凌反对司马懿篡权的重要原因。

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称帝后,王凌获得了散骑常侍、兖州刺史等官职,公元222年,因为立下了战功,王凌被加封为建武将军,赐爵宜城亭侯。公元239年,曹芳即位后,王凌被册封为征东将军,也即执掌曹魏东线地区的兵马。但是,到了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这场兵变中,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成功篡夺了曹魏大权。公元251年,王凌为了能掀翻司马懿,准备改立楚王曹彪为皇帝,但是,因为事情提前败露,王凌的计划没有成功,而且被逼自尽。

三、刘封

刘封(?-220年),东汉末年长沙(治今湖南湘阴)人,东汉末年将领,蜀汉昭烈帝刘备养子。对于刘封来说,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益州之战中,刘封随赵云、张飞等扫荡西川,颇有战功,而后又统领孟达攻取上庸,深为刘备信任。但是,后来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刘封不从。而后又侵凌孟达,致其降魏。

公元220年,孟达与魏徐晃共袭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不降,又遭部下叛变,败归成都。在此背景下,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赐死刘封,刘封自尽,刘备深表痛惜。尽管是刘备的养子,但是,刘封不救援关羽,又欺凌孟达导致东山郡丢失,再加上他性格刚猛,容易威胁到刘禅,所以,他最终的结局也是不难理解的。

四、朱据

朱据(194年-250年),字子范,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和将领,前将军、青州牧朱桓从弟、大都督朱异的堂叔。对于朱据来说,出身吴郡朱氏。朱据仪表堂堂,体格健壮,善于论辩诘难。黄武初年(222年),担任五官郎中、侍御史。

公元229年,孙权登基称帝后,将女儿孙鲁育嫁给了朱据,并任命他为左将军。公元246年,朱据被晋升为骠骑将军。公元249年,朱据又担任了丞相这一官职。但是,公元250年,东吴爆发了二宫之争,朱据也牵涉其中,最终被逼自尽。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比较凄凉的。

五、吕据

吕据(?-256年),字世议,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大司马吕范次子。黄武七年(228年),吕范去世,因吕范的长子早死,故由吕据继承吕范的南昌侯爵位,并升任为安军中郎将。

孙权重病卧床时,任命吕据为太子右部督。太元二年(252年),孙权去世,太子孙亮即位,任命吕据为右将军。建兴元年(252年),魏国出兵攻打东兴,吕据率军奔赴东兴抗击魏军,再立战功。建兴二年(253年),孙峻杀死诸葛恪,升任吕据为骠骑将军,兼管西宫事务。五凤二年(255年),吕据为假节,与孙峻等进攻魏国的寿春,回军途中遭遇魏将曹珍,在高亭将其击败。

公元256年,权臣孙峻病逝,而他的弟弟孙綝,继续执掌东吴大权,并架空了皇帝孙亮。对此,吕据十分不满,就准备废掉孙綝。当然,因为计划被提前泄露,吕据和朱据一样,都是被逼自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