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23-10-27 16:48:12 967浏览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的哲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切矛盾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朝着对立的方面转化。塞翁失马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塞翁失马》刘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赏析:

《塞翁失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极富戏剧性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从寓言本身包含的思想倾向来看,存在与主流思想不和谐的因素:“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胡人大举入侵,国难当头,青壮年都拿起武器去打仗了,而且有那么多的人在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足见战争之惨烈。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善术者”父子没有尽匹夫之责,倒是“以跛之故”保全了性命。

问题不在于“父子”是否上战场,毕竟年老和腿瘸的客观现实给了他们没上战场的理由。问题的关键是作者把“父子”因为没有上战场而保全了性命当做了莫大的“福”分,并为之而庆幸。这与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要求很不一致。

作者简介: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是淮南厉王的儿子。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22年。公元前172年,因为淮南厉王刘长被汉文帝废去王位,在押解蜀郡的途中绝食而死,公元164年,刘长留下的三个子嗣接受刘长的封地。因为刘安是刘长嫡长子,所以成为了淮南王,这一年,刘安十六岁。

刘安一生都在与汉家王朝做斗争,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思想上。最早的莫过于公元前154年,吴国楚国等七国叛乱,并且联系淮南王一起起兵。淮南王将兵权交给淮南国相,国相没有举兵造反,而是用来抵抗叛军,朝廷派兵救援,淮南国得以保存。

后来又因为小人煽动,刘安觉得自己才应该是天子,不但自己造兵器,训练军队,而且还派自己的女儿刘陵在长安与一些大臣周旋,拉拢支持自己的人。后来刘安的阴谋被雷被所知,并且告到了长安天子的耳中。天子派人取证,确定了这一消息属实,决定削地以示惩戒。刘安被削地,但是内心不服,仍旧想着起兵,终于激怒了汉武帝,事情败露,汉武帝认为刘安罪不可恕,派官员前去审判刘安,刘安听闻消息,自刎而死,而最后刘安的夫人,太子等参与谋反的人都被处死。

刘安虽然一直有谋反之心,但是也为西汉的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其主持下编写的《鸿烈》,也就是《淮南子》,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