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风声雨声读书声出自哪个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出自哪个书院

2024-01-22 15:32:15 500浏览

说起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大多数人一定不会忘记这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其实是一副对联,出自于我国一位著名学者。那么,这是哪个书院门口的对联呢?

风声雨声读书声出自哪个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出自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门口的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相信大多数人对这句话十分熟悉了,它是由东林书院的创办人顾宪成题写,以此作为东林书院的宗旨。

风声雨声读书声全句赏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上联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也指社会上的风风雨雨。这一句指的是读书人既要有欣赏自然风雨的情趣,又要有品味社会风雨的能力。与此同时,再加上“读书声”,声声入耳,这便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仔细品味,耳边仿佛响起一曲风声雨声和读书声汇成的洪亮交响乐,让人沉醉其中;眼前仿佛出现一批批莘莘学子在尽力晨读,让人浮想联翩,备感欣慰。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联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学子的胸怀与壮志。作为青年学子,关心的不仅有家事,还要关心国事,但这还不够,还要胸怀天下,关心天下大事!这一联便跳出了封建时代一般读书人的窠臼,号召读书人要胸怀天下,境界颇高,表达了顾宪成对东林学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殷切期待。

这一对联不但意义深刻,而且对仗工整,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读来更是朗朗上口,令人过目不忘!

这一对联寄托着顾宪成的政治追求。他晚年创办了东林书院,在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颇有影响。后来人们用这副对联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时至今日,这副对联仍然很有积极意义,在今天的各级学校里也能常常见到这副对联。

东林书院的介绍: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时期公元1111年,是当时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学者杨时讲学的地方。

相传,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著名学者杨时到无锡南门保安寺游览时,看中了这里临伯渎港,前临清流,四周古树参天,与庐山东林寺极为相似的优点,便命名为“东林”,将其变成一个理想的传授学问之地。之后,便开始了长达18年之久的书院讲学。只是杨时去世后,书院日渐荒废。

直到公元1604年,明代名士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修复东林书院,并在此聚众讲学,在此顾宪成写下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的名联,鼓舞了天下知识分子,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之后,他们还开创了文人墨客讲实学、重实用、议朝政的先河。东林书院因此成为当时江南人文荟萃之地。

2006年东林书院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什么逻辑判断?

这是一种抒情的修辞手法,叫做排比。排比又称并列句,是一种结构对称,内容并列的修辞手法。排比的形式非常规整,能够使语言更加优美,也更加容易被人记忆。

这一种排比的主体是“家事”、“国事”、“天下事”,它们三个之间一一对应,梳理了许多重大的人生主题。

接下来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也一一对应,代表着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碎或重要的声音。排比的句式犹如平稳的步伐,带着读者从生活琐事到社会大事,转而到文化层面,从而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表达。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对联的横批: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横批:读书不忘救国。

这幅对联,出自明未顾宪成题于东林书院,用于教育人读书与关心国家大事都很重要,莘莘学子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风声、雨声、读书声要听进心里,家事、国事、天下事都要关心。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这幅中华贤哲的名联,几百年来一直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