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下一句
“云想衣裳花想容”出自于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是一首奉旨填词的千古名诗,这一诗体现了诗人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写诗功力,极力赞赏了当时杨贵妃的美貌。
云想衣裳花想容下一句
云想衣裳花想容的下一句是“春风拂槛露华浓”。
全诗内容如下: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见到云的灿烂就想到她衣裳的华艳,见到花的艳丽就想到她容貌照人;春风吹拂栏杆,露珠的润泽使得牡丹更显颜色艳丽。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仙子,就是瑶台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赏析1:
“云想衣裳花想容”一语双关,指美人,亦指白牡丹。两处“想”字极为神妙,究竟是见到云朵想白衣、见到花朵想容颜呢?还是将衣裳看作云、将容颜瞧作花呢?
总之是人长得美艳,花开得娇俏。
“春风拂槛露华浓”同样一语双关,指白牡丹,亦指深宫美人。白牡丹花瓣上的露珠儿因春风的轻拂更为晶莹剔透;深宫美人因为君王的恩泽雨露,容颜更加娇媚。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是诗仙于半睡半醒中展开丰富联想,“群玉”是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玉山,“瑶台”是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李白畅想着,这样的白玉美人恐怕只有天上仙境方能见得到,若非是群玉山头的仙子,便是瑶台殿前的神女。
名花与美人在李白笔下浑然融为一体,可以说是将贵妃比作白牡丹,或者说是白牡丹幻化成美人儿,大抵都是下凡的神女。
赏析2: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融合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云想变作贵妃的衣裳,花想变为贵妃的容貌,贵妃之美,如沉香亭畔春风下的带露牡丹,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见到的飘飘仙子,必定是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遇到的女神仙。
诗歌短评:
此诗为李白《清平调》组诗的第一首,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清平调三首》是一组高度浪漫主义的诗歌,也是李白诗歌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惊人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首先,诗人以花喻人,以虚写实,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比喻、拟人手法,将美色与花、月、云等自然景物相互映衬,渲染了杨贵妃的绝世风华,让人由比喻而联想到杨贵妃的绝世容颜。例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等,不着痕迹而写尽美色,且赞美惊叹之情溢于言表。与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以及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等,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诗歌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云雨巫山枉断肠”“解释春风无限恨”等。而且,三首诗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第一首侧重从空间角度着笔,把读者引入花色与美人相映照的沉香亭。第二首从历史角度入手,把历史人物进行今昔对比,抑扬结合,突出今日之美,手法精妙。而第三首重回现实场景,写沉香亭盛况。这样有开有合,且遥相呼应,堪称神来之笔。
还有,诗歌借用了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意境深度。例如,“群玉山头见”“瑶台月下逢”“云雨巫山”“汉宫谁得似”等。这些典故和传说都是与美女或爱情有关的故事,与杨贵妃的主题相呼应,也显示了李白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后,诗歌结构上有层次感和节奏感,每首诗都由两个对偶句组成,前四句写杨贵妃与自然景物的比喻,后四句写杨贵妃与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的比喻。每首诗都从远及近,从虚及实,从高到低,逐渐收束到沉香亭北这个具体的场景。这样既有气势的开阔感,又有情感的聚焦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