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哪首诗
歌曲《致青春》里有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两句歌词写得很美,其实这两句都摘自古诗词。不得不感叹,这样文字的表达真的是太出彩了。从古至今,中国文人的很多表达都被广泛流传,让人们赞叹不已。
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哪首诗
“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明代汤显祖《皂罗袍》。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明代:汤显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作品解读
这段唱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浓艳而不失蕴藉,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它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读者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在《红楼梦》中,即有林黛玉读这首曲,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处境,无限感伤的情节。
作者介绍
汤显祖(1550—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现在的抚州市)人,出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4岁进学,21岁中举,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汤显祖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著有《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修辞手法
对偶。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句话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良辰”和“美景”相对,“奈何天”和“赏心乐事”也相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被浪费的惋惜之情。
对偶简介: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对偶的作用解析: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
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十分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