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江瑟瑟半江红 全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暮江吟》中的句子。《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时江上的奇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好秋色的喜爱之情。接下来是对整首诗的介绍和赏析,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半江瑟瑟半江红 全诗
出自《暮江吟》,这是一首写景佳作。原文如下: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如下: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词句注释如下: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4)可怜:可爱。
(5)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暮江吟》的作者是谁
白居易。《暮江吟》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官居太子少傅,世称白傅、白文公,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白居易与李白、杜甫一起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是一名政府官员,多次因不遵守规则或不按上级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与当局发生争执。不过,白居易也懒得去遵守他觉得愚蠢或不合逻辑的规则。
他首先是一个诗人,他跟随他的心。与李白不同,白居易在西方知名度不高,但在中国却很受欢迎。他最出名的是他的诗《长恨歌》(又名《长恨歌》或《长恨歌》),在他发表于公元806年,今天仍然如此。在中国,这首诗在学校仍然是必读的。
白居易被称为元和的简单文风,通俗易懂,深受大众喜爱(尽管对批评家来说不是那么多),正因为如此,加上他出版和发行自己作品的习惯,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流传至今。几个世纪以来,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钦佩。
《暮江吟》全解
唐长庆二年(822年),苦于朝政昏暗,朋党倾轧,五十岁的白居易请求外放为官,这首《暮江吟》便作于他赴任杭州刺史的途中。此诗语言朴实而生动,读起来极具画面感,清代王世祯曾评此诗“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首先,从结构和内容上看,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一道残阳铺水中”到“露似真珠月似弓”,主要描绘了日落黄昏时的江水景色。第二部分则是最后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点出了诗人的感受和情感。通过这两个部分的结合,诗人展现了夕阳下的江水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其次,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夕阳下的江水景色和夜晚的清新宜人。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对仗和押韵的手法,如“一道残阳铺水中”与“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对仗,以及“红”与“弓”的押韵,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第三,从文化意义上看,这首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而且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精神。同时,这首诗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从人性情感上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诗中的景色描绘和比喻表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中的“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个美好时刻的珍惜和感动之情。通过这首诗歌,诗人向读者传递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总之,《暮江吟》是一首充满着深情和思考的诗歌作品,它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黄昏时分江水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而且对于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