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伯夷叔齐采薇的典故

伯夷叔齐采薇的典故

2024-01-24 17:02:20 782浏览

伯夷叔齐的故事从古传到今,可以说耳熟能详,还出现了很多版本。相传,伯夷和叔齐是殷商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兄弟两人因不愿违背天伦先后放弃王位,便逃到了周国,由于周国违反礼制伐商,不吃周朝的粮食,只采食薇菜充饥,最后饿死。

伯夷叔齐采薇的典故

典故原文

出自《史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hé)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yuán)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薇,蕨也。”

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等到饿得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个西山啊,去采些薇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夏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伯夷叔齐的故事

《史记•伯夷列传》里面记载了伯夷、叔齐二人因反对周武王讨伐纣王,不食周粟,然后结伴在首阳山上采薇充饥,最后活活饿死的故事。

周武王伐纣本是顺民心遂民愿的事,为什么伯夷、叔齐会反对呢?

伯夷、叔齐本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孤竹君本欲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继位时,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坚辞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兄弟两人先后出国游历考察。

开始为了躲避残暴的纣王,伯夷和叔齐隐居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后来听说周文王兴起,他们很高兴,便决定从东夷回去。

但是在半途中,两人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军,这才得知文王已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牌位奔袭商纣。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叩马而谏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

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纣王阵前的十数万奴隶军临阵倒戈,周武王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他们就一起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这便是“长歌怀采薇”的典故。

伯夷叔齐采薇的启示

君子最看重的品质是担当和责任,修身和齐家是基本要求,治国和平天下则是社会责任。对于伯夷叔齐对武王伐纣所持观点,时代的局限性和认识的偏差,让我们可以批判性继承前人留下财富的同时,摒弃其中的糟粕。一个人是求取富贵,还是求道德,这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有了选择,并坚持自己的选择,就可以专注于做事,才能做出成绩,才会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关于采薇的诗词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意思是说傍晚时分站在东皋上远望,徘徊不定,不知道要走向哪里。每一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峦覆盖着夕阳的余晖。牧人赶着牛群回家了,猎人带着猎物满载而归。

大家相顾无言,彼此不识,我真想长歌一曲,隐居山林。

这首诗的第一联和最后一联相互辉映,都是抒情言事,最后一联更是通过伯夷、叔齐的故事,来表达作者想要隐居山林的心意。第一联和最后一联写情感,中间两联写景色,通过由情到景,再由景到情的转变,诗的内涵得到深化。

这首诗里的最后一句提到了一个词——采薇,这是一个典故,讲的是伯夷和叔齐隐居的故事。

伯夷是商朝末期孤竹国的人,他有个弟弟叫作叔齐。孤竹国国君原本想让叔齐做继承人,但是,在国君死后,叔齐觉得按照礼制,应该让长兄伯夷做君主。伯夷不肯违抗父亲遗命,就逃跑了。叔齐自觉不该破坏礼制和兄弟之情,也逃跑了。两人在去往西岐的途中相遇。在孟津的时候,他们遇见武王伐纣,两人大骂周武王,声称臣子不应该谋反。后来,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两大不肯吃周朝的粮食,于是跑去首阳山,采摘薇菜果腹,最后饿死。

后世的诗词文章常用这个典故来赞美远离功名利禄的隐者,也用来颂扬人品高尚、人格清高的气节人士。

拓展:《故事新编·采薇》

《故事新编·采薇》是鲁迅的一部小说,寓意深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寓意:

1. 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反思。鲁迅在小说中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进行了重新审视,通过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表达了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批判和反思。

2. 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中,他们坚持自己的道德观念,不愿意接受周朝的统治,表达了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和反思。

3. 对个人命运的关注。鲁迅在小说中通过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他们的命运与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道德观念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在历史中的无奈和渺小。

4. 对民族精神的呼唤。鲁迅在小说中通过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呼唤和追求。他们不愿意接受周朝的统治,隐居在首阳山上,以采集野菜为生,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和追求。

总之,《故事新编·采薇》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通过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新审视,表达了鲁迅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和反思,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呼唤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