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出自于《史记·廉颇与蔺相如传》,也是历史上长平之战的转折点。“纸上谈兵”如今常用来比喻只靠书本知识动嘴上功夫,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着非常有用的人生哲理。
纸上谈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死书或者死书读是不行的。
二、成功来之丰富的实践生活,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三、做事情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是行不通的。
四、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成功者源之生活。
纸上谈兵的来源与演变: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于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左传》。原文为“不及黄泉,不得谈兵”,意指不到黄泉之地,无法真正了解战争的残酷,从而引申为在没有实际经验的情况下,只是空谈理论。
纸上谈兵最初并非贬义词,而是对一种军事理论探讨的态度。在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军事家们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总结,形成了一套套独特的军事理论。此时,纸上谈兵更多是指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探讨,而非纯粹的空谈。
随着历史的发展,纸上谈兵逐渐演变成一个贬义词,用以形容那些只知理论,而无实际经验的人。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强调实践出真知,认为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艺。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的造句示例:
1、有些学者只会纸上谈兵,他们的理论在实际中却毫无价值。
2、这些想法都只是纸上谈兵,真正实施必有困难。
3、他们定了个开办豪华夜总会的计划,但一分钱也没有,这岂不是纸上谈兵。
4、你如果要改变纸上谈兵的习气,得到实务中去多磨练。
5、小明喜欢足球,不过他是纸上谈兵,只会说,不会踢。
6、面对千军万马,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让吃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