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三个部分小标题
《荷花淀》讲述的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形象。《荷花淀》的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
荷花淀三个部分小标题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十一段),写夫妻话别,是小说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三十二至第六十一段),写探夫遇敌,是小说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六十二至第八十四段),写助夫杀敌,是小说的高潮。
第四部分(第八十五段),写学夫卫国,是小说的尾声。写妇女们像丈夫一般,保家卫国。真实地反映了根据地的妇女,怎样由于战争的教育,逐步地打破家庭小圈子,摆脱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女人低男人一头的思想,一步步地站到了社会斗争、民族斗争的行列里。
荷花淀情节概括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主人公水生和6个青年积极投身抗战,他们的妻子在送支援时在白洋淀一角的荷花淀遭遇敌人,最后又和埋伏在荷花淀的男人们一起消灭敌人的故事。全篇笔调清丽朴素,充满诗意,赞扬了白洋淀人们的善良与勇敢,同时抒发了孙犁对乡土浓浓的眷恋情怀。
1、在抗日战争期间,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区一个农村里有7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委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了一个名叫水生的游击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辞别了自己的妻子,又到别人的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第二天就走了。
2、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就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了。 她们偷偷地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 谁知道赶到那里,部队刚巧在前一天晚上开走了。她们只好回家去。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只日本鬼子的运输船。 她们拼命逃避,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鬼子却穷追不舍。幸亏我们有一支部队埋伏在花淀里,准备给鬼子一个教训。在危险关头救她们性命的,正是新参军的丈夫。
3、战士们完成了伏击任务,又和爱人见了面,就兴高采烈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青年妇女们在荷花淀伏击战中受到锻炼,后来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很快就学会射击,参加了反“围剿”战斗。
第61段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 渲染气氛: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描绘荷花淀的美景,如盛开的荷花、清澈的湖水等,营造出宁静、美丽的氛围,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背景。
2. 烘托情感:自然环境与人物的情感相互映衬。在这段描写中,荷花淀的宁静与美丽反映了水生嫂内心的平和与对丈夫的思念,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她情感的理解。
3. 象征意义:荷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代表高洁、典雅和爱情。在这里,荷花淀的描写可以被视为对水生嫂美好品质的象征,同时也暗示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4. 推动情节:自然环境描写在故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水生嫂在荷花淀的美景中回忆起与丈夫的往事,从而引出下文她与丈夫的重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荷花淀》的比喻艺术
孙犁在《荷花淀》中用了很多精彩的比喻。有明喻,有暗喻,有借喻,还有博喻(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可以说比喻的各种形式都用到了,灵活多变。特别是他充分考虑了比喻的对象,注重喻体的选择,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设喻,非常契合,可谓天衣无缝。
一、因时设喻
因时设喻,就是紧紧围绕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抓住时代特征来设喻。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故事发生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全国人民奋起杀敌,白洋淀人民也不例外。作者把全白洋淀收割后的芦苇垛,比成一条长城。长城本就是用来御敌的工事,用在这里正符合当时的抗战大背景。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说到荷叶和荷花,我们自然会想到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将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在这里,孙犁没有将荷叶和荷花比作这些,而是把荷叶比作“铜墙铁壁”,荷花比作“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也是根据当时的形势而设喻。
因时设喻,不只是全民在抗日,连荷花淀的荷叶、荷花和芦苇也都成了战士,成了御敌的钢铁长城,参与到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战斗中了。
二、因地设喻
因地设喻,即是根据故事发生的特定地域具有的特点,或者是那里特有的东西来设喻。如山之高、海之大、漠之广等。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
荷花淀这一片广阔的水域,人们常年生活在此,与水为伴,船是平时生活必备工具,所以驾轻就熟。而梭鱼则是她们生活中常见之物,因此以梭鱼来比喻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就近取喻,非常契合,如比作陆地上的脱缰的野马,就不好。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藕断丝连”,本是个普通的成语,用来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但用在这里,却非常贴切,荷花淀当然少不了产藕,极富有地方色彩,富有荷花淀的风味,而且十分准确地表现这些女人对丈夫的怀念。
“梭鱼”和“藕”在荷花淀是随处可见的,在小说中,孙犁用它们来设喻,就让人感到十分自然,一点也不觉得别扭。
三、因人设喻
所谓的因人设喻,就是根据比喻对象的性别、年龄、身份或职业等不同,则其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也有别来设喻。
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同样是用来说船驾得快,但文中针对不同的人,用到了不同的喻体。说女人驾船快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男人则像离弦之箭。这里,作者就抓住了不同人的不同特点,女人因为经常织布穿梭、缝衣透针,所以拿来作比;而男人则常与箭为伴,故用来比。如把二者对换,则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
19世纪英国文学家王尔德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这就说明比喻要有创新,不能人云亦云。比喻的运用,能让句子更生动形象,一个好的比喻更是能化腐朽为神奇,而一个好的句子更是有赖于一个优秀的作家。孙犁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还有很多这样精彩的句子。
【常出选择题】
1.背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的白洋淀地区
2.人物:
水生、水生嫂(农村劳动妇女,勤劳、善良、纯朴、温顺、坚韧;关心丈夫、上敬老人、下疼孩子;深明大义、宁死不屈)
3.内容:
描绘了荷花淀诗情画意的环境,写出了丈夫、妻子们细致的内心情感活动。
孙犁小说艺术特征:
(1)人物塑造:
侧重人的心灵描写表现出人物的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中国品格。着意刻画和赞美的主人公都是有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革命的激情、欢乐的精神的妇女,这是孙犁塑造的独特的人物体系。
(2)写作手法:
以散文的手法来写小说,以一条简单的情节线索串联起几个重要场景,精雕细琢,将写景叙事、抒情和写人融于一体,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写意画特色)
(3)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人物语言个性化和口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