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名人名言

 > 

汉初三杰指的是哪三个人

汉初三杰指的是哪三个人

2024-02-03 16:31:04 648浏览

我们都知道,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刘邦能建立西汉有三个人的功劳很大,这三个人被称为汉初三杰,你知道他们指的分别是谁吗?

汉初三杰指的是哪三个人?

“汉初三杰”,指汉朝建立时的三位文臣武将:张良、萧何、韩信。

史记记载,刘邦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汉初三杰简介:

1、张良:

张良,字子房,是秦末汉初的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他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刘邦身边。他曾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建立大汉王朝,被册封为留侯。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2、萧何:

萧何是西汉初年的大臣、政治家,也是汉初三杰之一。他出生于沛县丰邑中阳里(今属江苏丰县),早年曾在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

在刘邦起义期间,萧何辅佐他,并在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和郡县户口,为日后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楚汉之争时,他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士兵和粮饷,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汉建立后,萧何担任相国,史称“萧相国”,册封酂侯,名列功臣第一。他采摭秦朝的六法,制定并实施了《九章律》。他主张无为而治,采用黄老之术,以休养生息为主要政策。此外,萧何也擅长书法,尤其善于署书。

在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萧何协助刘邦消灭了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驾崩后,他继续辅佐汉惠帝。汉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谥号文终。

3、韩信:

韩信(公元前232年-公元前196年),字子春,刘邦起义军的重要将领,中国西汉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1)早年生活:韩信出生在楚国郢城(今湖北省江陵县),出身并不显赫。他的父亲是个贫苦的马夫,母亲则是妓女。

(2)加入刘邦起义军:公元前206年,刘邦发动了汉王朝的奠基之战,开始反抗秦朝的统治。韩信在楚地听闻刘邦起义的消息后,立即加入了刘邦的起义军。

(3)军事才华展现:韩信在刘邦的军队中很快表现出色,他善于指挥军队,具备出色的军事才华。他在战场上屡次获胜,帮助刘邦击败了其他竞争者,最终使刘邦成为汉王。

(4)功勋与封赏:在刘邦建立汉王朝后,韩信因其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被赐予“楚王信”之号。他被封为楚王,成为刘邦统一中国后的重要诸侯之一。

(5)权力斗争与悲剧:然而,韩信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他和刘邦的亲信陷入权力斗争,而且他在政治上显得过于雄心勃勃。公元前196年,刘邦下令逮捕韩信,指控他谋反。韩信被捕后,刘邦最终决定处死他,终年约36岁。

汉初三杰各自的特点:

1、张良:

(1)深思熟虑:

张良在做任何决策或行动之前,都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以确保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

(2)审时度势:

张良善于观察时势,能够准确地判断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3)谨慎小心:

张良非常谨慎,不会轻易冒险,总是会尽可能地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风险。

(4)灵活应变:

张良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对手,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5)忠诚正直:

张良对自己的主公忠诚不二,始终秉持着正直、诚信的原则,深受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2、萧何:

(1)才智过人:

萧何聪明才智,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具备卓越的智慧。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展现出出色的才能,被誉为“智囊”。

(2)谋略高超:

萧何善于制定战略和策略,善于运筹帷幄,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他在汉高祖刘邦的帮助下,成功地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为西汉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勇敢果断:

萧何在军事上表现出勇敢果断的特点,他在战场上冷静沉着,善于把握战机,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且勇于承担责任。

(4)重视民生:

萧何在政治上注重民生,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减税、赦免债务、恢复土地等,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5)忠诚奉公:

萧何对汉高祖刘邦忠诚耿直,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和原则,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奋斗,不图私利。

3、韩信:

(1)忍辱负重:

韩信在年轻时曾受过胯下之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深知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因此他必须忍辱负重,不断地努力和奋斗。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2)自信坚定:

韩信是一个自信坚定的人,他有着非常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能够在战场上灵活应变,制定出合理的战略计划,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他在政治上也采取了稳健的策略,为汉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豁达大度:

韩信是一个豁达大度的人,他能够容忍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并且善于发掘和重用人才。这种豁达大度的性格使得他在政治上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信任。

(4)知人善任:

韩信是一个知人善任的人,他能够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和特长来安排合适的工作和岗位。他注重人才培养和军队建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汉朝的重要将领之一。

汉初三杰的成语典故:

1、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占据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四川和陕西西南部山区一带,以南部(今陕西汉中)为都城。

刘邦在前往南部的途中,接受谋士张良提出的建议,烧毁了沿途的所有栈道(在悬崖上用木头架设的通道)。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便于防御,一方面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决不会出来造反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防范。

刘邦到南部后,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提出先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再向东发展,夺取天下。

公元前206年,韩信派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守卫关中的章邯听到这个消息,很不以为然,认为几百里栈道要修好多年,因此,对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不重视。

就在章邯高枕无忧的时候,刘邦和韩信带领主力迂回行军,抄小路袭击陈仓,逼死章邯,又乘胜攻占咸阳,占领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

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着要从此出击,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从小路攻占陈仓,趁敌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是有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来历。

2、成也萧何,败于萧何。

(1)成也萧何。

韩信年轻的时候,生活穷苦潦倒,被很多人看不起,后来投奔了项羽,他投奔了项羽后提出了一些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觉得自己投奔项羽得不到重用后来又去投奔了刘邦。

刘邦开始也没有重用韩信,只是让他做了一名小官。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认识了萧何,萧何当时是刘邦的亲信,很受刘邦的重用。韩信与萧何促膝长谈,他们交谈完以后,萧何对韩信这个人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向刘邦写信推荐韩信,可是在他写信的时候韩信却跑了,萧何得知后连夜骑着马把韩信追了回来。经过萧何的大力推荐,刘邦最终把韩信封为大将军。

(2)败也萧何。

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之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他对萧何手握大权越来越不放心。因此刘邦想法子收回了韩信的兵权。之后又让人抓了韩信,之后又赦免了他,赦免了之后就封个淮阴侯的虚职给他,让他闲住长安。

韩信被没收了军权之后,整日抑郁寡欢,后来又被人陷害谋反告到吕后那边。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又怕韩信反抗,所以就连同萧何设计把韩信骗进宫,随后就以谋反的罪名将韩信杀了。“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说的是成功因为一个人,失败了也是因为这一个人。

3、胯下之辱。

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4、一饭千金。

韩信年轻时,自视甚高,怀才不遇。生活窘迫。曾经受过胯下之辱。在老百姓眼里就是个废物。有一天,韩信因为肚子饿,准备到河边喝水充饥,遇见一个洗纱的老妇,见韩信可怜,就将自己的一罐饭送给韩信吃了。韩信心存感激,对老妇说,一饭之恩,将来必以千金报之。韩信功成名就后,不忘老妇之恩,寻得老妇,馈以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