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哪里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哪里

2024-01-18 14:10:22 819浏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俗语出自儒家老师荀子《劝学》,用来比喻后起之秀的能力超过了他们的老师或者前辈。青之所以取得胜利,赢得“胜于蓝”的美名,其实是离不开蓝的栽培和哺育的,就算我们超越了前辈,更要学会好好的尊重前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哪里

出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告诉我们,长江后浪推前浪,只要肯下功夫、努力钻研,就有能超过前人的时候。而荀子和他的学生李斯、韩非、张苍或许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他们三个人都师从儒家荀子,然而一个辅佐秦始皇实现大一统,一个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还有一个则是汉朝丞相、编纂《九章算术》的数学家。

《荀子·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视之然也。古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是比蓝草颜色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是比水还要寒冷。木头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做成轮子,这个轮子弯曲的程度符合圆的规律。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经过煣的工艺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斧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体地去思考,却不如片刻的学习(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这样)非凡的智慧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圣人的心怀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两步的行程,就无从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无从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折;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劝学》赏析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首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2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作者先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然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着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4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是什么

第一,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就像靛青是从普通的草本植物中提炼出来的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从而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境界。学习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拓展思维,丰富内涵,提高品位,增强信心,赢得尊重,创造价值。学习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不断成长。学习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更加有价值。

第二,学习要有方法。就像提炼靛青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一样,我们也不能只是盲目地学习,而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荀子在《劝学》中提出了“博、审、明、实”四个学习的原则。博,就是要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不要局限于一隅;审,就是要仔细地分析和辨别各种观点,不要轻信或偏执;明,就是要清楚地理解和掌握各种道理,不要模糊或迷惑;实,就是要踏实地运用和实践各种知识,不要空谈或虚浮。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我们才能真正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第三,学习要有目标。就像提炼靛青的目的是为了染出美丽的颜色一样,我们也不能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呢?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为了做一个有用的人,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学习的方向是什么呢?想来最正确的方向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为了维护道德和良知,为了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只有有了这样的目标和方向,我们才能真正地学有所为,学有所成。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可以使人进步和提高。但是要想真正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有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二是要有学习的方法和规律;三是要有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超越,不断创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青是什么

其中的青说的就是“蓝”,古人称蓝色作“青”而“蓝”就是蓼蓝,被略称为蓝或靛青。

蓼蓝是蓼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主要用于染色,蓝染也自此得名。近代被广为传播的“Japan Blue”因色彩深邃且艳丽唯世界所熟知。

蓼蓝大约在6世纪时从中国远渡扶桑,因经蓝染后的布料不易退色,被用于染料广泛栽植,特别是在德岛县的阿波地区相当盛行,吉野川流域成为日本最大的蓝染产地,因此也被亲切的叫做阿波蓝。

它的提炼过程还是一个偶然的发现。早在秦汉之前,人们尚不知道靛蓝染料的还原染色机理,只知道在菘蓝收获的季节,快割、快碎(打碎)、快泡,然后将泡好的色液快染布。弄得染匠们十分繁忙和疲劳。

有一次,一个染坊的两位染匠忙累了一天,还是没有把要染的布染完,只好收工等第二天接着干。第二天,染匠发现染池上面浮着许多泡沫,用染棒一搅,昨天沉淀的蓝泥不见了,二人十分惊奇,认为这可坏了,蓝泥没了,光剩汤了,布也染不成了。其中一人说:“怎么也成这样了,试试吧。”他们连忙把一块白布放进去浸泡,结果拿出来一看,不是原来的蓝色而是黄褐色,正在失望之际,那黄褐色的布却慢慢变成了深蓝色,即靛蓝。

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