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

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

2023-12-29 08:33:09 375浏览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咏项羽的千古名作,这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题乌江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选择的感慨和惋惜。

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

1、题乌江亭原文: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题乌江亭翻译: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题乌江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哪些?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对比、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项羽失败的惋惜和对其英雄气概的赞美。

1、比喻:“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项羽比作失败的英雄,表达了作者对项羽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2、对比:“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项羽不能包羞忍耻的惋惜之情。

3、映衬:“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用映衬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项羽能够重新振作起来的期望。

整首诗通过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事件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项羽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题乌江亭的写作背景:

杜牧的这首诗,创作于他由黄州刺调到池州任刺史时,途径乌江亭时。这时他已经近40岁了,两年前,他刚刚在朝廷任比部员外郎不到一年,当时的宰相是李德裕,虽然杜牧与李德裕两家从父辈关系就不错,但是因为杜牧的性格刚直不阿,才高而气傲,不善于在官场左右逢源,就被降职外放到黄州任刺史,不久又被调任池州刺史,上任途中路过乌江亭,追思西楚霸王项羽当年被围困之时,当听到四面楚歌时,误以为被汉军攻破防线到了乌江,自刎而死的历史,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咏史诗。

题乌江亭赏析: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题乌江亭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