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中国十大孝顺典故

中国十大孝顺典故

2023-12-19 18:51:23 5745浏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许多孝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道的真谛,他们的故事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佳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孝顺的典故?

中国十大孝顺典故:

1、亲尝汤药。

西汉时代之汉文帝名恒,系汉高祖刘邦之第三子,尚未就帝位前,其父就封化为代王,文帝奉养其母薄太后,极为孝顺,从不怠慢,有一次母亲患病,病了三年之久,文帝亲自殷勤看护,在侧侍候,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每逢煎好汤药,如非亲自尝试,未敢拿与母亲服。文帝孝顺母亲,因而仁孝声名传遍于天下,得到人人之赞颂。

2、孝感动天。

虞朝皇帝舜,是瞽瞍之子,天性至为孝顺。父亲是一位全然不懂礼仪的人,母亲常出恶言,其弟名象,傲慢不悛,惟姚舜并不怨恨,仍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姚舜常在历山下耕田,因孝感动天,有象协助耕田,亦有鸟帮助其锄草。当时的皇帝唐尧闻悉姚舜大孝,特派九位男子服侍,并将其女儿娥皇及女英与舜为妻,后来并将天下让与,舜以一平民,居然跃而为虞朝之皇帝,纯因孝心所致。

3、啮指痛心。

周朝曾参,名子舆,奉养母亲,极为孝顺,有一次往山中砍柴时,家里忽然有客来到,母亲不知所措,盼望曾参速返,乃咬破手指,在山中之曾参,陡觉心痛,卜有预兆,急忙挑柴赶回家中,硊在母亲膝前,问其缘故,母亲说:因有客至,乃咬手指使你醒悟。曾参事母至孝,母亲手指竟与其性灵相通。

4、百里负米。

周朝仲由,字子路家境贫困,时常采食藜与藿等野菜,子路为奉养父母,每每往百里以外之地背负食米。父母逝世后,南游至楚国,楚王敬慕其学问人品,给与封其官爵百乘之车马,积存之米粮以万钟计,平时生活,以多层毛毯为坐褥,用膳时排列食鼎食用,极尽荣华富贵,但仍然思念父母之苦劳,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如以往,食用藜藿等野菜,往百里以外之地负米奉养双亲,惜巳无法如愿。

5、怀橘遗亲。

后汉有一姓陆名绩,字公纪之孝子,于六岁时,往九江谒见袁术,术以橘子招待,绩竟暗怀二枚橘子,告别跪拜时,橘子堕地,术责陆郎因何暗怀橘子,绩跪答称:[吾母生性极爱橘子,欲持返孝敬母亲]。绩年仅六岁即知尽孝道,术称为奇事。

6、鹿乳奉亲。

周朝郯子,天性至孝,父母年老,双目均患眼疾,想食鹿乳,郯子就穿上鹿皮,往深山鹿群之中,取鹿乳供奉双亲,不料为猎人发现,欲箭射杀,郯子急忙告以:[为取得鹿乳供奉患有眼疾之双亲,始穿上鹿皮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猎人获悉非鹿,始未予射杀,并感赞其孝行。

7、卖身葬父。

汉朝有一孝子,姓董名永,家贫如洗,父死时无力办理丧事,乃卖身贷钱埋葬父亲。葬亲事毕,往买主家偿工途中,遇一妇女,求董永娶为妻室,并与之同往主家,买主令织缣三百疋以抵偿贷借款项,因得该妇女之助,仅历时一个月,即完成工作,归途行至前相遇之槐树下,该妇女遂辞别董永而去。相传该妇女系仙女,因董永之孝心可感,乃得天助。

8、刻木事亲。

东汉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丁兰,幼年父母双亡,他没有机会奉养行孝,因而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对待雕像如同活人一样(凡事均与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自己才用,出告归省从不懈怠)。她的妻子因为日久生烦,对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用针偷偷地刺木像的手指玩,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后来木像见到丁兰后,眼中垂泪。丁兰查问妻子得知实情,就遂将妻子休弃。

9、行佣供母。

东汉齐人江革(章帝时任五官中郎将),少年丧父,独自与母亲住在一起(侍奉母亲极为孝顺)。不幸遭遇战乱,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多次遇到匪盗,有的贼人想劫持他入伙,江革就哭着哀告说有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就不忍杀他。后来,他辗转迁居江苏下邳,穷困地连鞋子都没有了,便做雇工挣钱供养母亲。母亲所需衣服等,没有一样缺乏的。

10、卧冰求鲤。

晋朝时有一姓王名祥之人,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之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欲食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乃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中国十大孝顺名言:

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出自《韩诗外传》。树想静静地待一会儿,可是风却让它不停地摇曳;当你想赡养双亲的时候,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这个叹惜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

2、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出自《史记·屈原列传》。父母,是人出生的根本。这句话意在说明对于父母要有孝心。水有源、木有本,孝乃立身之本、乃一切善之基础,如果一个人缺乏孝心,即便立下多么大的功劳,也称不上一个孝子。

3、父母唯其疾之忧。

出自《论语·为政》。纵使自己生病也担忧父母的那种当下产生的感情。什么是孝?孔子给出一个判别的标准,因为自己生病而使得父母担心,更使得父母得不到照顾,为此不安,因此产生忧愁。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的。

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出自《论语·学而》。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孔子这句话中表达了儒家传统的孝道观,这是儒家伦理的一个基本理念。

5、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出自《论语·学而》。对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句谈的是“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从字义上来看,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生前和死后,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6、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出自《论语·里仁篇》。侍奉父母要委婉进言,即使父母有自己的想法不听从,也要持敬不可冒犯,即使自己辛劳也不要抱怨。对于孝,并不是一味地讲求顺从父母,而是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处理。

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出自《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一定要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这句话里道出了天下孝子的矛盾心理,可谓悲喜交欣。

8、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出自《孟子·万章上》。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父是天、母是地,孝顺父母天经地义。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赤诚的感恩之心来回报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哺育之情。

9、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出自《孟子·万章上》。孝顺父母,可以解除父母的忧愁。这是双向的,让父母快乐,自己才会真正的快乐。孝顺父母,不是一句空话,需要你的孝心和实际行动来证明。

10、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出自《礼记》。孝子奉养父母(的方法),就是要让父母开心,不违背父母的意志。真正的孝子,一定是有孝心的人,即便自己再苦再累,却能尽其所有来赡养,让父母开心,这就是大孝子。

中国古代典籍对孝的解释有哪些?

《尔雅·释训》和《说文八上·老部》对“孝”的解释都是“善事父母”,也就是要尽心奉养、孝顺父母。

《礼记·中庸》这样解释“孝”:“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志。”认为有孝行的人善于继承先人之志,传承先辈之业。

《论语·泰伯》载孔子语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意思是说:大禹,我无可厚非,自己节衣缩食,却以丰洁的祭祀致孝于祖先的神灵。孝,就是要虔诚地祭祀祖先。

《北史·崔逞传》称:“崔九作孝,风吹即倒。”古人在父母死后,要为父母守丧,停断正常生活,只进汤水和蔬菜。崔九即北魏崔子约,为母亲守孝而柴毁骨立。这里的孝是强调对父母的哀痛。

《礼记·祭统》也有对“孝”的解释:“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畜。”这里对孝的理解是,孝就应该顺从父母。

孔子的弟子子游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