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祸起萧墙出自
历史上,有一句成语叫做“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是孔子对季孙氏想要攻打鲁国的附庸国颛臾一事的评论,也可说是对季孙家族的劝诫。具体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祸起萧墙出自
祸起萧墙出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 比喻由内部不和而引起的争端和灾祸。
祸起萧墙典故:
春秋时代,把持鲁国朝政的权臣季康,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势力,想攻占鲁国自己的附属小国颛臾。
孔子极力反对季康攻伐小国颛臾。而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当时都是季康的谋臣,于是他俩来向孔子求教。
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当时都是季康的谋臣,于是他俩来向孔子求教。
孔子说:「你俩既然辅佐季康,就应该尽力劝阻他。」
冉有说:「如今颛臾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现在不攻取,以后可能会成为祸患。」
孔子说:「治理一个国家,不必去担忧土地、人口的多少;而应该多去想想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一安宁,国家就会富强,这时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能安居乐业。而你们俩辅佐季康,使得远方的百姓离心而不来归附,人民有异心而不和,国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还想去用武力攻伐颛臾,我恐怕季康的祸事,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后来,人们就用「祸起萧墙」或「萧墙之祸」,来喻指祸乱出自内部。
萧墙指什么?
说起“萧墙”,指的是古时宫内当门的一堵矮墙。一般当有客人来见时,不能让他直接见到房内的主人,而是先绕过这堵小墙才行。这堵小墙就是萧墙,也叫门屏,民间称是“影壁墙”。
这个“萧”字通肃,有屏除的意思。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外人的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臣子要到宫室里晋见君王,进宫室首先要经过萧墙。所以萧墙之内引申就是指宫内。
影壁墙在民间有两种,一种是在大门外的影壁墙,叫做外影壁,还有一种是最为多见的进去大门之后的影壁墙,叫做内影壁。影壁墙是民居建筑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但有很多的说法和讲究,也有很多的俗语将其描述,其中有句俗语叫做“家中无萧墙,家败恐伤亡”,这句俗语也侧面的说明了影壁墙的重要性。
影壁墙的作用是很大的,从实用角度上来说,首先起到安全、避免隐私的作用,大门如果没有影壁墙的存在,等于是一望到底,家里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一眼看见,所以说这样一来不安全,二来没有任何的隐私可言。所以从实用性上来讲,作用是很明显的。除了实用性之外,按照民间的说法,如果大门进去就是房屋,院落空无虚漏,财气、运气进来之后直来直去,根本留不住,所以留住财气从而过得贫寒。影壁墙随处可见,故宫的九龙壁也是最大的影壁墙。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影壁墙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指的是对于家庭身体地康健,传说鬼喜欢乱窜,而且行走的时候是飘忽不定不会拐弯,所以有了影壁墙的存在,鬼碰上去就要回头俗称:“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能够保障家庭人员的身体平安。如果没有影壁墙的存在,就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所以影壁墙在农村是非常的普遍,作用也是相当多的,尤其是一些宅基冲着大路或者是门前面特别的空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建造一个外影壁墙,就能够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
《论语》的内容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成书《论语》。清朝学者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也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为连年战乱,又因儒家学说最初并不显贵,所以至西汉初年,仅有三个版本传世。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二十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二十二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文论语》(即《古论语》)二十一篇。
《鲁论语》和《齐论语》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了《鲁论语》,后来又讲习《齐论语》,于是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但是篇目以《鲁论语》为根据,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其时极为尊贵,所以他的这一个本子便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后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就是用的《张侯论》,后世遂以《张侯论》为《论语》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