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孔雀东南飞是哪个朝代的

孔雀东南飞是哪个朝代的

2023-12-14 12:41:00 1106浏览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长篇叙事诗,写于东汉末年,作者无从查考。《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是故事最完整,情节最生动的长篇叙事诗。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

孔雀东南飞是哪个朝代的

东汉末年。

孔雀东南飞简介

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今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小市镇的小吏港一桩婚姻悲剧故事,现保留有主人翁刘兰芝、焦仲卿合葬墓及其纪念建筑孔雀台和兰芝桥。老县城石牌素有戏曲之乡之称,是徽剧和黄梅戏的发祥地。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又有此名。此诗共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七百八十五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全诗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末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故事梗概

女主刘兰芝自小便秀外慧中,十三岁便会织布裁剪,又喜爱诗词奏曲,在十七岁那年嫁于官府一个小吏焦仲卿为妻。焦仲卿为人朴实敦厚,他与才貌双全的刘兰芝相爱有加。自嫁入夫家后,刘兰芝将家务事做得井井有条,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是恩恩爱爱。但是身为婆婆的焦母却无法在刘兰芝身上满足自己封建礼制的思想,便对她十分不喜,尽管刘兰芝尽心尽力照顾夫家,但焦母却对她百般为难,焦仲卿又时常在府衙料理公事,经常不能回家,聚少离多的夫妻二人也一直没有孩子。由此,焦母借题发挥,多次威逼利诱儿子休掉刘兰芝,另寻他人。爱妻心切的焦仲卿始终不愿意,并扬言说:若是妻子死了,自己一生都不会再娶妻。不料焦母竟然以死相逼,在那个封建礼制的教化下,孝被放在第一位,即使焦母蛮横无礼,焦仲卿也不敢不听焦母的话。

面对焦母的恶言恶语,外柔内刚的刘兰芝,在婆婆未开口赶自己走之前便主动要求离婚,焦仲卿虽然心痛,却也不得不将刘兰芝送回娘家,这一路上,两人内心都万般苦涩。行至路半时,焦仲卿便向刘兰芝说自己需要去庐江太守府工作一些日子,等完后回来便立即将她接回家,并立誓绝不辜负她。刘兰芝心中感动,她也知道此番光景不过是被焦母所胁迫,因此两人分别之时定下永不相负。

可不料两人分别仅半月,县令之子便托媒人说亲,要娶她为妻。刘兰芝不为荣华富贵所打动,誓死不从,绝不改嫁,奈何他的哥哥性情卑鄙,趋炎附势,强迫刘兰芝嫁给县令之子。不畏强权的刘兰芝把自己关到房间里,写下了一封留给焦仲卿的绝笔信,便投湖自尽自尽。当焦仲卿看到刘兰芝的绝笔信时悔不当初,他知道此时与刘兰芝已是阴阳相隔。焦母安慰儿子,并且说要再给他说一门亲事,那女子比刘兰芝更好,两人一定能相亲相爱。焦仲卿内心苦涩不已,心乱如麻的他给母亲磕了三个头后把自己关在房里一言不发,到了晚上他走到一颗大树下,解下腰带,上吊自尽。

两人始终坚持不负彼此的承诺,反抗着旧时礼制,双双殉情。后来人将两人合葬于华山之旁。此后,墓地旁的树林上便出现一对鸳鸯,时常仰头相互倾诉,哀鸣不断。

孔雀东南飞的外貌描写

《孔雀东南飞》外貌描写最主要的是刘兰芝“严妆”的部分,“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工笔描绘外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让读者看到一位身姿婀娜,年轻貌美的女子,在那个时代,被遣归家是一件让家族蒙羞的事情,但刘兰芝偏要精心打扮,风光地走。这表现出她对自己尊严和人格的维护,在这种情形下还能从容镇定的梳妆,显示了刘兰芝的镇定与倔强。从这些描画中能够看出作者对女主人公外貌的赞美,也有对她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刘兰芝的外貌描写并不多余,反而有画龙点睛的功效。

人物行动的刻画则简洁传神,穿插于全诗中,有助于形象的鲜明。“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的矛盾心理。清晨早起,表示她想尽早离开焦家的决心,严妆打扮是对婆婆的反抗和示威。“事事四五通”表现出她对丈夫的依依不舍的微妙心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见到小姑才开始落泪,表明刘兰芝在婆婆面前的倔强;与小姑的融洽,说明她性格温和,容易相处,与婆媳不和形成对照。多次写到兰芝“泣落百余行”、“泪落便如泻”,可见她的悲痛之深。改嫁前日,刘兰芝在痛苦中仍能“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显示出她的灵巧与能干。写男主人公焦仲卿主要是他在母亲面前的行动,在埋怨母亲遣归妻子时仍是“堂上启阿母”“府吏长跪告”“再拜还入户”,第二次与母亲反抗失败后,依然“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这些行为表现出焦仲卿纵使愤愤不平也不敢违抗母亲无理的命令,对母亲毕恭毕敬,是一位十分孝顺的男子,但这样却辜负了他的妻子。殉情之时,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没有丝毫的犹豫;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还有所挂念。同样是母亲,焦母面对儿子的求情“槌床便大怒”的泼辣;刘母见到女儿被遣回时“大拊掌”的温和,这些描绘惟妙惟肖,着墨不多却极其精粹,切合各自的性格和处境,使人物跃然纸上。

人物形象分析

一、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将刘兰芝塑造成了一个善良、有才、温顺、勤劳的人,但是她却以悲剧收场,而这样的结局与其性格特点有着一定的联系。刘兰芝反抗精神、反抗行为有其软弱的,妥协的一面。反抗与妥协,刚强与软弱相融合,二律背反,兰芝的忍辱负重与焦母的强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焦仲卿

焦仲卿是一个性格矛盾复杂的人物。他有反抗的一面,又有软弱妥协的一面。他惧怕母亲,但在母亲那里敢于为妻子据理力争,最后又屈服于母亲的淫威。他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于是只好采取权宜之计,让刘兰芝暂且回家。由于他不善于解决解婆媳矛盾,夫妻矛盾,不能给刘兰芝一个安全幸福的港湾,加速了刘兰芝反封建性格形成。

三、焦母

焦母为人刚愎、蛮横,自以为是的性格让人恨得牙根直痒,恨不能痛殴她一顿为快。从诗中可以看出焦母在家庭中明显具有说一不二、独断专行的绝对权力。她有意强化儿子“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的事业心,支持其长期在外工作的习惯,从而在精神上孤立、情感上冷淡儿媳,使其情感无处寄托。她的自私狭隘、冷酷无情不仅没能为自己赢得独享的幸福,反而招致了家破人亡、老无所依的惨剧。

四、刘母

受封建社会“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思想的禁锢,刘兰芝的母亲是牺牲品。尽管她对女儿被休回娘家很吃惊,面对女儿对自己爱情的扞卫,她对媒人一口回绝。但面对儿子的怅然心烦,趋炎附势,强逼妹子再嫁时,也无力扭转乾坤,只能忍气吞声劝女儿去接受。所以,她的懦弱又间接成为了刘兰芳悲剧命运的推手。

五、刘兄

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对刘兰芝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于刚遭遇“遣妇”,又遭遇“逼嫁”的刘兰芝来说,才出虎口,又要入狼穴,导致了刘兰芝生而无望,怀着满腔愤愤了却了自己的人生。

悲剧发生原因

(一)封建礼教对刘兰芝的荼毒

在诗歌中,刘兰芝是一个心灵手巧、美丽可爱、勤劳善良的女子。但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嫁到焦家之后,三天两头受到婆婆的指责。丈夫在外忙公务,刘兰芝整日独守空房却屡屡受到婆婆指责,这对于一个女子而言很是痛苦。但是,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刘兰芝是不敢反抗的。封建礼教只教导女子怎样孝敬公婆,不得有半点的怠慢和忤逆。正因为一再忍耐,使得婆婆对刘兰芝的态度变本加厉,最后逼着焦仲卿休弃刘兰芝。

刘兰芝被休回家后,又是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放弃“窈窕世无双”的县令五郎,誓死不嫁“娇逸未有婚”的太守公子,而是选择从一而终。封建礼教只教会了刘兰芝一女不嫁二夫,让她始终坚守从一而终,却没有告诉她,面对不幸的婚姻和哥哥的逼迫时,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二)封建礼教对焦母的荼毒

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中,焦母属于一个导火索的角色,而《孔雀东南飞》之中的焦母,是封建礼教束缚之下女子由媳妇熬成婆婆后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社会中,年轻女性应该遵守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她们对于自己的命运没有选择的权利。嫁到夫家之后,即使受到百般折磨与压迫,她们也只能忍受。焦母对刘兰芝百般嫌弃,即使刘兰芝做得再好,焦母仍会找出各种理由责骂她,甚至逼迫自己的儿子休妻,这正是被封建礼教压榨太久,让一些女性产生了极端的、甚至变态性的报复心理,也是导致《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封建礼教对焦仲卿的荼毒

从《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在庭院树下徘徊,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挂东南枝”来奔赴与妻子刘兰芝最后的一场约定,可见在传统封建礼教之下,焦仲卿也是懦弱的,无奈的。焦仲卿出身官宦人家,又是太守府中的官吏,性格唯唯诺诺。面对母亲蛮横无理甚至驱逐妻子时,焦仲卿不敢反抗。在得知刘兰芝死去后,焦仲卿一改往日的懦弱,走向了殉情的道路。可见封建礼教不仅束缚了女子,也束缚了男性,使得焦仲卿既不敢忤逆自己的母亲,也不忍辜负自己的妻子。

(四)当时动荡的年代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各方战乱不断。在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后,哥哥之所以会逼着她嫁给太守府公子,多半是为了家族的利益,想借助太守的势力来保全自己的家族。在封建时代,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小到家族,大到国家,多是以牺牲女子的婚姻来保全家族甚至整个国家。

孔雀东南飞赏析

首先,《孔雀东南飞》的叙事能力无疑是十分出色的。全诗长达340多句,1700多字,作者巧妙地通过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以及兄逼其改嫁等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家庭伦理。叙事过程中,诗人运用了多种手法,如倒叙、插叙、悬念等,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时,诗人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十分细腻,使得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其次,人物塑造的成功也是《孔雀东南飞》的一大特色。诗中的刘兰芝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她不仅美丽动人,而且聪明能干,深得焦仲卿的喜爱。然而,在面对封建礼教的压迫和家庭的矛盾时,她坚贞不屈,最终选择了以死抗争。焦仲卿则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汉,他深爱着刘兰芝,但在面对家庭的压力时,他也陷入了两难境地。这种对人物的深入刻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

此外,《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思想深刻而独特。它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和压迫。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婚姻自由和爱情尊严的追求。这种主题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十分罕见的,它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最后,《孔雀东南飞》在艺术成就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诗中的语言生动活泼,剪裁繁简得当,结构完整紧凑。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叙事性,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此外,《孔雀东南飞》还广泛地运用了方言和民间传说等元素,使得诗歌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原文节选: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释义:

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尽。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当时的人哀悼他们,便写了这样一首诗。

孔雀举翅东南飞,只飞五里就徘徊。

“我年十三能织绢,我年十四学裁衣。我年十五弹箜篌,我年十六诵诗书。我年十七嫁给你,心常痛苦暗伤悲。您在官府做小吏,忠于职守情不移。我在家中守空房,和您相见日子稀。鸡叫我就去纺织,直到晚上难安息。三天织成五匹布,姿母挑别嫌我迟,不是因我织得慢,您家媳妇实难为。我今不堪受驱使,纵然留下也无益。即可禀告婆婆知,及早遣我娘家去。”

府吏听到这些话,走上庭堂见老母:“儿已生就福命薄,幸而娶得称心妇。青春少年成春侣,生生死死不分手。共同生活二三年,仅是开始不算久。地的行为无偏错,为何母亲不宽厚?”

母亲就对府吏讲:“怎能固执到如此!这个女人没礼节,行动全是自做主,我心久已生网气,这事怎容你插手!东邻有个好姑娘,本名就叫秦罗敷。姿态可爱无人比,妈妈为你把婚求。尽快休掉你的妻,叫她回去不要留!”

府吏默默不说话,再拜之后辞别阿母回到自己的房里。开口向媳妇说话,悲痛气结已是哽咽难语:“我本来不愿赶你走,但阿母逼迫着要我这样做。但你只不过是暂时回到娘家去,现在我也暂且回到县官府。不久我就要从府中回家来,回来之后一定会去迎接你。你就为这事委屈一下吧,千万不要违背我这番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