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的故事简介
白登之围到底代表着什么故事呢?其实白登之围是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战役,这次出战汉军几乎是倾巢出动,出征的将帅都是开国勋贵,可见刘邦对匈奴作战的重视。
白登之围的故事简介
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大军击败谋反的韩王信(与韩信不是同一人),韩王信联络一众人等,投靠了匈奴,并带路匈奴单于冒顿进军广武(今甘肃永登县东南)攻击晋阳(今山西太原一带)的汉军。刘邦大怒,率军防守晋阳并击败了匈奴。这两次胜利让刘邦沾沾自喜,准备进一步攻击退守在代谷(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匈奴军队。狡猾的冒顿设计了一个包围圈,只等刘邦钻进来。
刘邦派出十几批探子前出侦察,都回来汇报说匈奴大败退,军中只剩下老弱残兵和瘦弱的牲畜,刘邦准备大举进攻。有人说:“既然陛下又派了刘敬前去侦察,等他回来再说吧?”刘邦不听,带领32万大军直接开向代谷,行至半路,刘敬回来报告说:“冒顿诡计多端,表面上装得虚弱不堪,我们万万不能进军,否则将会中了圈套。”刘邦不信刘敬,反而怪他影响士气,命人把他戴上枷锁押回了广武。
刘邦率先头部队进至平城(山西大同),匈奴40万骑兵突然冲杀过来,刘邦慌忙退守白登山。冒顿把白登山包围了七天七夜,汉军突围不成,眼看要被活活困死。在这危机关头,随军的陈平献上奇计,用大量的金银财宝贿赂冒顿的阏氏(妻子),让她吹枕头风劝说冒顿“穷寇莫追,汉军援军快到了,如果他们内外夹击,我们就危险了”等等。冒顿有些犹豫,正巧匈奴的友军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赶来合围,冒顿怀疑他们有可能私通汉军,就命人撤开包围圈的一角。此时恰好天降大雾,匈奴军稍有松懈,刘邦趁机率军张弩搭箭快速冲出包围圈,死里逃生。
刘邦催促汉军快逃,太仆滕公建议说:“不敢急退,以免匈奴追杀。应该慢退,匈奴军队怕中埋伏,不敢追击。”刘邦不想答应,滕公一再坚持,只好照做。就这样,跌跌撞撞和汉军主力汇合了。冒顿一看没有机会就撤兵了。刘邦捡回一条命,知道匈奴不好惹,也放弃了进一步攻打的想法,带兵返回长安。行军至广武,想起来刘敬,刘邦亲解枷锁,当面道歉。后来又封刘敬为关内侯,称为建信侯。
白登之围是什么意思
白登之围,或平城之围,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的事件。
西汉初期,匈奴势力空前强大,冒顿单于利用楚汉战争的时机,跨过长城侵犯今河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秋,匈奴与汉降将韩王信(韩襄王的孙子)合兵攻太原,至晋阳(山西太原西南)。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冬,刘邦亲帅大军抵抗。冒顿单于发精兵四十万骑,围困高帝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的白登山达七昼夜。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派人暗中用厚礼疏通冒顿的阏氏,才得以脱困。史称“白登(或平城)之围”。
白登之围的疑点
1、阏氏大吹枕头风,冒顿稍一思索,便听了老婆的话,放弃到了嘴边的刘邦,果断退兵。
2、陈平秘计,秘在哪里,史料为何如此讳莫如深。
先说第一点:冒顿此人,属于数百年一遇草原枭雄。冷血无情,痴迷权位,为了登上单于的宝座,弑父杀母。之前两任妻子,一个当作响箭靶子被部下射杀,一个二话不说送给东胡王。这样的人设,怎么会是个耙耳朵,突出“贿赂阏氏”的重要性,根本站不住脚。
第二点:关于“陈平秘计”,后人众说纷纭。两汉之际,桓谭首倡陈平献“美人计”一说:除了钱财之外,密使当时还携带了一副美人图,说:“此乃大汉绝世美女,愿意献给单于,换两家言合。”阏氏一见,妒意大发,于是密使又说:“这位美女一旦进了单于大帐,您地位怕是难保,如果您答应解围,那美女之事就作罢,我们再多赠您一些金银珠宝。”
这个说法,乍一看起来,是抓住女人固宠排外的通病。但仔细一琢磨,还是经不起推敲,未免牵强附会。所以后人普遍认为所谓“秘计”,另有隐情。颜师古:“其事丑恶,故不传”,郑氏语曰:“以计鄙陋,故秘不传”;胡三省认为:“谓秘计者,以其失中国之体,故秘而不传”。
这种说法倒不是凭空捏造,如果陈平真靠“美人计”而解围,完全算不上丢人,不至于秘而不宣,历史上的美人计多了去(同款的“张仪贿赂郑袖”)。世人只会称赞陈平足智多谋,化外蛮族果然贪婪短视。顺便吹捧一下刘邦知人善任,所以手下能人异士众多。而且,我们现在所见的《史记》其实并不是定本,而是屡遭后人(包括刘氏皇权)删改过的“阉割版”,如果存在有污刘邦“光辉”形象的记载,那么被官方删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有可能出现了这种“讳莫如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