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名人名言

 > 

史记中的50个经典故事

史记中的50个经典故事

2023-12-12 17:13:21 480浏览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他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典范。《史记》记录了将近130个中国历史风云人物的故事,读懂了《史记》,也就读懂了人性。

史记中的50个经典故事

1、《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在《史记》的自序中讲述了他撰写《史记》的初衷和目的。他提到,他希望通过记录和传承历史,使人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明白君臣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发展。

2、《纣之不善终》

这个故事讲述了周朝末年的暴君纣王的不善终。纣王荒淫无度,残暴贪婪,最终导致了周朝的覆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个人的道德败坏和暴虐行为最终会导致自身的灭亡。它提醒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和伦理观念,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范睢跪图》

这个故事讲述了范睢的跪图事件。范睢是齐国的智者,他为了向君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警告,跪地画了一幅地图。这个故事强调了智者的勇气和责任感,他们不畏强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为国家和民众着想。它提醒我们要勇于发表声音,敢于批评和建议,为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贡献自己的智慧。

4、《鸡鸣狗盗》

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泛指小偷小摸的行为。

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作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释放。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

5、《指鹿为马》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6、《破釜沉舟》

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来。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7、《约法三章》

原指刘邦进入咸阳,废除秦法之后制定出三条简单法令。后泛指约好或提出几条规定,大家共同遵守。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8、《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9、《四面楚歌》

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楚汉交战末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四面汉军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

10、《负荆请罪》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一起在赵国当官。蔺相如比廉颇的功劳大,所以官位也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数次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与廉颇计较处处避让。后来廉颇知道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于是光着上身,背上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请他责罚自己的鲁莽。后来用“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11、《鸿鹄之志》

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秦朝末年,有个叫陈涉的人。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以被人雇佣耕田赚钱。一天,他在休息时,对当下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一旁一起做工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有钱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笑他白日作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后来用“鸿鹄之志”比喻胸怀远大志向。

12、《毛遂自荐》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攻打赵国,平原君到楚国寻求帮助,毛遂便主动要求跟着一起前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也没有得出结果。这时毛遂挺身而出,与楚王讲述了利害关系,楚王立马答应派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

13、《韦编三绝》

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喜好研究《周易》。孔子反复阅读《周易》,看的多了而导致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后来用“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

14、《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忍受了许多折磨和屈辱,才被吴王释放回国。他一心想要报仇。为了激励自己,他在晚上睡觉时不用被褥,直接躺在柴铺上,警示自己国耻末报,不能贪图舒服;在房里挂着一个苦胆,睡觉前拿到嘴里尝一尝,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被俘的痛苦和耻辱。后来用“卧薪尝胆”表示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刻苦自励,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15、《一言九鼎》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一到楚国,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钟名。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过百万雄师。后来用“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16、《一字千金》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让他的门客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了有二十多万字册子。吕不韦觉得其中详细记述了天上地下世间万物从古至今的事情,称为《吕氏春秋》。让人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请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17、《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就学习兵法,对于如何用兵打仗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认为没有人能够比他还要厉害。曾经与父亲赵奢谈论战事,赵奢无法难倒他,但是父亲就是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事关生死的事情,赵括把它说得太简单。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的一定是赵括。”后来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8、《一狐之腋》

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我听说一千张羊皮,也是比不上一条狐狸皮腋下的皮毛。现在多用来指十分珍贵的事物。

19、《论功行赏》

《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汉王五年,项羽已经被杀死了五年,天下易经安定了下来,按照大臣们的功绩进行封赏。

20、《一日千里》

《史记·刺客列传》:“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驾马先之。”一日千里只是美好的愿望,做人做事还是要脚踏实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水到渠成。

21、《奇货可居》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见到秦公子异人后非常喜欢,说:“异人就像是一个奇珍异宝一样,可以屯积,等待出售很高的价钱。”

22、《一败涂地》

《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现在各地纷纷起义,英雄豪杰一起举事,如果没有好的头领,一旦失败就会肝脑涂地,不可收拾。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23、《养虎遗患》

《史记·项羽本纪》:“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项羽的军队其实没有多少实力,这是上天要灭掉楚国。不趁现在消灭他,就会给自己留下后患,那可就是“喂养老虎,自留祸患”了!

24、《一抔黄土》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其加其法乎?”长陵是汉高祖的坟墓。现常用此成语比喻十分卑微的事物。

25、《人人自危》

《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法令和惩罚一天比一天严酷,大臣们都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非常危险,缺乏安全感,想要叛变的人很多。

26、《丧家之犬》

《史记·孔子世家》:“累累若丧家之狗。”十分颓废,就像那丧事人家的狗一样,没有依靠。

27、《取而代之》

《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秦始皇巡幸到会稽,读过浙江的时候,项梁和项羽都去观看,项羽说:“我可以去取代他。”

28、《强弩之末》

《史记·韩长孺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强劲的弓弩射到最后,连那很薄的丝绸都无法射穿。大风吹到最后,连很轻的羽毛都不能够吹动,并不是因为最初不迅疾,而是最后没有了气力。

29、《出奇制胜》

《史记·田单列传》:“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带兵作战,在正面同敌人作战,使用奇谋取得胜利。会用兵的人,能够使用奇谋,且变化无穷。

30、《美如冠玉》

《史记·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周勃、灌婴曾经对刘邦说陈平的坏话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就像头上戴着帽子像宝石一样,虽然外表好看,但是未必有真才实学。”

31、《白头如新》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民间又谚语说:“与某些人交朋友,头发都已经白了,但是却还想最开始一样,并不熟悉。与某些人交朋友,只见过一面,却像是老朋友一样”。因此叫朋友并不在于认识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彼此了解。

32、《刎颈之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彼此之间相互和好,成为了可以患难与共,生死之交。

33、《死灰复燃》

《史记·韩长孺列传》:“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狱吏田甲欺辱韩安国。韩安国说:“难道燃烧后留下的灰烬就不会再燃烧起来了吗?”

34、《坚守一心》

《史记·赵世家》:“毋变而度,毋异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在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勇于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35、《田忌赛马》

孙膑逃至齐国,得到了齐国将军田忌的厚爱,将其视为贵客,田忌曾多次与齐国诸多的公子赛马,所下的赌注为可观,可是回报甚微,孙膑观察到他们的马,奔跑能力不相上下而且都分上、中、下三等,便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注,我一次能够让您获胜。”田忌相信孙膑才智非凡,听从了他的意见,用金与齐王及诸公子赌胜。临到比赛之时,孙膑耳语:“您用下等马应对他们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个轮回结束,田忌一败两胜,赢得了千金。故事早已为人耳熟能详,看似博弈的游戏,实质却是李代桃僵,以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的利益的原始而又生动的战例。

孙膑的兵家思想,自然得到齐威王的赏识,不久,孙膑被任命为军师,由此翻开了他辉煌人生的一一页。

36、《围魏救赵》

魏国攻打赵国,赵国一时难以招架,便向齐国求助。齐威王念与赵国比邻,又是盟国,若听任魏国肆意妄为,势必火烧自身,便打算命孙膑为将,领兵救援。孙膑则以为,“刑余之人不可”。于是,齐威王改任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得令后,“欲引兵之赵”。孙膑连忙阻止:“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斗乱而不可乱也”。孙膑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魏国攻打赵国邯郸,势必集中全国之精锐部队,以一举拿下为快,由此,国内的留守一定多有疏漏。鉴于此,不如领兵急速前往魏国大梁,避实击虑,占据要津。魏军只能回马自教,这样既解除了赵国之围,又沉重打击了魏国,一箭而双雕。

田忌按照孙膑的谋划,先是派人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虚张声势:然后声东击西,亲率大军直扑魏国国都大梁。大梁告急,使钱车回物,由此,赵国得以解困,而孙微又在魏国的桂陵埋下伏兵,以逸待劳。一招致胜。迁回包抄,果然兼程赶回的魏军陷入圈套,齐军乘其疲惫,确实够“牛”,就连毛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孙膑的这把“牛刀”是古高手。

37、《运筹帷幄》

西汉刚建立时,汉高祖刘邦宴请群臣,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会失败?”大家众说纷纭。他在宴会上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

38、《高阳酒徒》

高阳:是地名,在今河南杞县。秦末郦食其即此乡人,他跟随刘邦时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后来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39、《沐猴而冠》

秦末,项羽在关中占据为王,后来他想回到江东,他觉得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意思就是富贵就应该回到故乡,不然就像是夜晚里穿好看的衣服,有谁能知道呢?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

40、《胶柱鼓瑟》

赵孝成王听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最怕赵括担任将军。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凭名声用赵括,就像是把胶把瑟上的弦柱粘住来弹瑟,音调不能变通一样,他不懂得随机应变。赵王不听。结果,赵军被秦军打败,40万大军被活埋。赵国几乎灭亡。

41、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译文:

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赏析:

魏文候选相时有两个人选,一个魏成子,另一个是翟璜。魏文候不知道该选谁为好,犹豫不决,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时考虑他举荐的人,穷困时考察他不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

这里,李克提出了辨别何选拔人才的方法问题。即看一个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称得上君子。也只有这样得人,才能担当起扶危定倾、理乱兴治的重任。

42、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译文:

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赏析:

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成王的叔父,就地位来说在天下也不是低贱的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频频起身接待来访的人,唯恐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说明周公懂得尊重人才,诚心待士和对人极为重视,也说明人才对治国平天下极为重要。

4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译文:

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赏析:

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以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

44、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译文:

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赏析:晋国人豫让曾服侍范中行氏,不得重用,后做智伯家臣,智伯对他很是尊宠。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豫让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于是改名换姓,乔装打扮,多次行刺赵襄子,未果自尽。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揭示出人类一种普遍的知恩图报的心理。

45、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译文:

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赏析:

这是李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为迎合秦二世的残暴河贪欲献计献策的一分奏章,也是李斯奉行的发家学说走向没落的标志。他借用“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这句话,劝秦二世厉行苛政。

他认为,贤明的君主所以贤明,就在于能够严格追究河察处轻微的罪过,这样臣民就不敢犯法了。这一主张是发家政治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发家学说已从富国强兵的进步思想变成了促使秦灭亡的反动论调,它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没有起到任何的积极的进步作用,将它与《谏逐客书》相比,同一个李斯,前后判若两人。

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即使有不做民贼的贤明皇帝,却没有皇帝不是独夫。如何处理君臣关系、人主与子民的关系,是历朝皇帝必须精通的一门学问,否则就会危急皇帝的尊严、权势、利益和绝对的统治。所以,李斯劝秦二世厉行苛政的主张,对历朝都有重大影响。

今天读来,就不仅仅世在读秦朝政治一份难得的自供状,而且也是在读整个封建社会一本难得的教科书,不持批判的态度将会误入歧途。

4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译文:

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赏析:

这几句成语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只要正确对待失误,才能将它降低到最少。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只要加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47、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译文:

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诺。

赏析:

这是当时楚地流传得一句谚语。也是对季布“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躬,赴士之困”侠义品格的由衷赞赏。说明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算数,要信守诺言,对自己说出的话要敢于负责。成语“一诺千金”源于此。

4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赏析:

此语出自《论语子路》篇,司马迁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赞扬李将军的为人,说他诚恳质朴,虽不善言谈,但在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极尽哀痛。他的品质确实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任。

由此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统治者要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天下,“上行下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兴旺起来。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会招致国家的败亡,人心的离散,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的产生。

49、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译文:

飞鸟被捕完了,良弓自然要收藏起来。

赏析:

身处顺境被主人恩宠,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志得意满,功成名就,要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因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了。”

张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让后人感叹赞赏;而李斯为秦国建立功勋而身亡,发出“出赏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出”的哀鸣,正说明俗语说的“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得道路。

实际上,“走运”的人深知“见好就收”的道理,他们随时愿意根据情况变化而修订策略,以抓住良机,全身而退。而一些在事业上“倒运”的人往往刚愎自用,自高自大,不知该在什么时候改变策略以减少损失,最后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5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赏析:

这句人们传诵千古的名言,是世人对禽情人性进行长期观察后总结出来的精辟之见,它道出了善是人的本来面目,人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回归到了善的境界,总愿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