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词汇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物形象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物形象分析

2023-11-25 13:39:29 2652浏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欢乐的心理特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物形象分析:

1、鲁迅:天真烂漫。

少年时,鲁迅一如普通儿童,读书也照样靠督促,照样贪玩,照样淘气,照样幼稚……没有办法,作为孩童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后来成为伟人的鲁迅先生也不例外,这是人性使然。

2、方正、质朴、博学,虽然严厉但是对孩子并不苛刻。

原文里描述他“他是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带着大眼镜。”

原文里作者评价他“他是本城中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原文里说他严厉: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物的重点知识点:

1、通读第1—8段:

思考:“我”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体现在哪里?

有趣的景物——不同季节景色不同;神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别样的活动——雪地捕鸟。

2、品读第1—6段:

思考:

(1)第1段中作者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似乎确凿只有”说明大人眼里的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在童年的“我”的眼里,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有趣,是“我”的乐园。所以并不矛盾。

(2)第2段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写了百草园里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百草园的什么特点?

景物:①视觉上: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②听觉上: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③触觉上:“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拥肿的根”。④味觉上: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特点:体现了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穷。

(3)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①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②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蟋蟀”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们发出的悦耳声音,充满童趣,表现出儿童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5)第4—6段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默读第7、8段:

(1)这两段写了发生在冬天的百草园的什么事情?雪地捕鸟。

(2)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件事的经过的?

作者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然后写捕鸟的方法,“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接着写捕鸟的结果,“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最后借闰土父亲之口,点出“我”捕鸟不太成功的原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3)找出描述雪地捕鸟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4)在雪地捕鸟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捕鸟的心情变化:紧张期待(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失望(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沮丧(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羡慕(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佩服(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4、阅读第9段:

思考:“我”为什么要离开百草园了?这一段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我”太顽皮,家人要将“我”送去书塾读书。第9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作者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5、默读课文第10—23段:

(1)这部分写了发生在三味书屋里的哪些事情?

行礼拜师;问“怪哉”虫;课间玩耍;师生共同读书。

(2)鲁迅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寿镜吾老先生?从中可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外貌描写,如“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写出了他的年老,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学识渊博;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表现出他的古板严肃;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表现出他对好文章的热爱。从中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老师。

6、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请简要概括,并说说你的评价依据。

三味书屋的生活苦中有乐。“苦”:①先生严肃,要求严厉,不自由。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乐”:①新鲜乐。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来说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③游戏乐。小园里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偷描小说绣像、在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物的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原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着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