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词汇

 > 

围城孙柔嘉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孙柔嘉人物形象分析

2023-11-22 11:49:41 1282浏览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从出版到如今,已经70多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我们来为大家描述一下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孙柔嘉的人物形象,并为大家简单讲述一下围城这本书的故事,以便大家选择阅读。

围城孙柔嘉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人物谱里更有独特意义的是孙柔嘉。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

围城主要内容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围城主题思想

1、爱情的围城

钱钟书采用西方“流浪汉”小说那样的叙事模式,叙述主人公方鸿渐的恋爱悲喜剧,爱情描写成为《围城》的一条重要情节线。作者描写方鸿渐先后和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四位女性的爱情纠葛,从根本上摈弃了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的旧套子,他以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了盲动、轻浮、矫情的恋爱观。这部小说揭示了爱情、婚姻就像是一个金漆的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方鸿渐对爱情的热情吸引了孙柔嘉,两人最终共同奔入婚姻这座“围城”。但生活中的不如意和事业上的不顺心,让他们二人爆发争执,最终孙柔嘉携着行李箱离开了这座围城。《围城》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婚姻之中的困境,意在说明婚姻纵然神圣,但没有超出现实生活的本身,再给人们希望的同时也会带来无聊和伤痕。

2、人生的围城

《围城》中的“围城”并不仅指涉婚恋层面,它可由婚恋而推及人生万事。在小说中,方鸿渐的故事开始于上海,然后跑去湖南的三闾大学闯荡,后来又去了香港一段时间,最后回到了上海。上海似乎是一个“围城”,方鸿渐从海外回来想在上海发展,然而爱情与事业都遭遇了失败,他只好逃离这座“围城”,去往湖南三闾大学,以期望能解决人生的困顿。然而进了三闾大学这座“围城”,他发现错综复杂的勾心斗角打破了自己的“教授”梦,只好逃离这里,去往香港,最后又回归到了上海这座“围城”。这种圆圈式的轨迹,暗含了人生轮回这一概念,即人们在不停地从一座围城逃往另一座围城,如此往复,没有止境,故而人生万事如围城。

3、社会的围城

《围城》这部小说第一个主题就是对旧中国社会状况的描摹。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整个社会都笼罩在复杂而黑暗的环境中,在沉重的伤害下,所有人都被困在无处可逃的围城里,人们的生活和心灵遭受着内外双重的侵蚀,逐渐麻木。而在这围城中,钱钟书所用篇幅最多的就是以方鸿渐为代表的那些知识分子,他们花天酒地的生活与国难当头的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凸显了部分“高级”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堕落与麻木。这就是钱钟书在《围城》序言所说的他要展现的那一部分“社会”,那一部分“人”。从而也进一步地揭露了教育界、知识界这些小“围城”的腐败与黑暗,也点明了乡村闭塞、落后的如同围城一样,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4、文化的围城

从《围城》所提供的全部生活场景和形象画面来看,小说以方鸿渐对结婚和做事的双重追求为轴心,广泛地描写了旧中国的“人生万事”,作者的兴趣不在叙述一男多女的恋爱故事,而是从特别的文化视角切入,深入地剖析旧社会的文化精神,揭示出那些辗转于中西方两种文化氛围中的现代知识者的精神危机。《围城》从反英雄这个角度来描写知识分子主人公,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视角,不仅是揭示“新儒林”的弱点,或者说是探索知识分子的道路,更是想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并试图探索如何摆脱文化层次上的围城。

围城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江苏省无锡市人。原名钱仰先,后改为钱钟书,字哲良(后改为默存),号槐聚,别名钱钟书、中书君。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合称“南饶北钱”,被誉为“文化昆仑”“当代第一鸿儒”。

1929年,钱钟书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他在就读期间就开始了学术研究。尤其是翻译,贯穿于钱钟书的学术人生,涉及多个领域的作品。1935年,钱钟书与杨绛步入婚姻,深造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钱钟书被困上海,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学术专著《谈艺录》和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到1947年,钱钟书的小说《人·兽·鬼》《围城》(现代“儒林外史”)相继问世,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1952年,钱钟书转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58年,钱钟书的学术著作《宋诗选注》出版,被选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钱钟书开始学术著作《管锥编》的创作,这部著作被誉为“国学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