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名人名言

 > 

兄弟争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兄弟争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23-10-26 16:46:01 603浏览

《兄弟争雁》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出自《应谐录》,作者是刘元卿。寓意是做事要分主次,不能没计划地做事。

兄弟争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兄弟争雁》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兄弟争雁】原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宜烹,翔雁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着吃。”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翔的大雁适合烤着吃。”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在空中早已远去。

注释:

1.睹:看见。

2. 援:引;拉。

3.烹:煮。

4.舒雁:行动缓慢的大雁。

5.宜:适合。

6.翔雁:指飞翔的天鹅。

7.燔(fán):烤。

8.竞斗:争吵;争吵。

9.讼(sòng):诉讼。

10.社伯: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11.已而:不久。

12.索:寻找。

道理:

不要将时间花在无谓的争论上,不如多干实事;做事要分清主次,分轻重缓急,先解决主要的问题。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像舒雁烹宜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资料拓展】

《应谐录》明安成刘元卿纂,原共二十一则,今据明末杭州刊《雪涛谐史》本选录十八则。其他节选:

《盲苦》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人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译文】有盲人过干涸的溪流,(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攀住桥栏杆,战战兢兢抓紧,自认为(一旦)失手必定堕入深渊的。经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怕,尽管放手下来,是实地。”盲人不信,抓着栏杆不听地哭号,(时间)久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大道(真理)很平实,在黑暗中守着迷茫,执着地呆在角落独自守旧的人,看看这(故事该)省悟啊!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勇于探索创新。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的意识形态应顺应时势,看清路子,放大胆子,走自己的路。从上不难看出“省”就是醒悟的意思。“苦”就是辛苦的意思。

作者简介:

刘元卿(1544-1609),号泸潇,今莲花县坊楼乡人。明代理学名士,被称为江西“四君子”之一。人称为“正学先生”。后人称其理学为“泸潇理学”。《明史》为其立传。他不仅是理学家、教育家又是文学家,著有《刘聘君全集》等8种,寓言集《贤奕编》流传于世。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右四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