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于《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东西现在依然适用,老子,孔子等先贤离我们虽然遥远,但是他们对于天道的思考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他们所得的成果,还是他们思考的深度。道,就在那,不蔽,不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
《老子》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千里之行相关典故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适用时机:在写作文或者论文时可以采用这一词语,使文章更具文采。 这句话揭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再远的路只有一步步去走,才可以到达,再大的困难,只要一点点地,细心的,认真的去做就一定可以解决。 这些道理大家也都知道,其实人间的大道理就体现在一些日常的小事之中,要在小事中见到大道理,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成语寓意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其意思就是先给妻子做出榜样,宣传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的“第一步”,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语,首先强调的当然是走好足下的第步,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更为可贵的是,在强调走好第一步的同时,又强调了走好每一步。有一个好的开端还不够,还要把这好的开端坚持到最后,坚持到终了,这就是老子“慎终如初,则无败事”的思想。令他扼腕而叹的是,“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这种“不忘初心”的观念,在春秋时期的思想大家那里都可以寻找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现实意义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谓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语出老子《道德经》,成功,往往成于坚韧。有些人,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不肯放眼当下,只知道好高骛远,缺乏韧性,发现要付出很多时间、精力,才能取得成功时,便会选择放弃。
2、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当下,正如老子所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成功,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努力,你所走的每一步,都会让你离目标更近一点。哪怕你走得慢,也不要紧,只要你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的,那么,在遇到风雨侵袭时,也就不会轻易摔倒。
3、急促的人生路上,尽是我们匆匆的脚步声。命运的琴弦拨弄出曲折回环的人生悲喜,我们是望之喟叹,还是执着向前?史铁生没有沉浸在痛的海洋,他把对命运的控诉幻化成文字的力量,跻身于中国文坛。他从悲伤的命运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明朗与欢乐,找到了自己生之伟大,存之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