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核心思想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着作。
《大学》的核心思想:
核心思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1、明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是《大学》的开篇词,明明德,就是说明白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德行。在《大学》看来,明明德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
2、亲民。
亲民,是指要以民为本,关心民众的生活,这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但在我们现代社会,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应该要有公民意识,关心社会,关心他人。
3、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表示要达到最高的善良境界。《大学》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以善为最终目标,只有行善才能达到人格的完善。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一种由小及大,由内及外的改造社会的方法。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道德品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就是要善于治理国家;平天下就是和平稳定世界。
《大学》简介: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中的名句: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做学问的目的,不是升官发财,也不是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为了彰显我们自性的美德,明心见性,并且自利利他,帮助其他人一同恢复自性的美德,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根本和枝末,都有它的开始和终结,能够理清它们的先后秩序,顺其自然,那就与道接近了。
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什么是“诚其意”呢?就是不要自欺欺人,表里不一,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那就是没有诚意了。
四、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品德高尚的君子,总是自己先做的,才要求别人去做;自己先改恶从善,然后再劝人断恶修善。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五、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我们往往喜欢一个人,就觉得他哪里都好;厌恶一个人,就觉得他哪里都不好。如果喜欢一个人又能了解他的坏处,厌恶一个人又能了解他的好处,这种人就很难得了!
六、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用违背常理的言语去责备别人,别人也会以违背常理的言语来回敬你;以违背常理的手段得到的财富,也会被人以违背常理的手段夺走。
七、《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康诰》上说:“爱护百姓,就要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婴儿不会说话,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做父母的以诚恳之心去揣度婴儿的心情,即使不能完全让婴儿中意,但也不会差得很远。这就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有,从没听说过一个女孩子要先学会抚养孩子,然后才能嫁人的,这个不用学就会,因为有诚意在。
八、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有仁德的人,把钱财只是当作一个工具,他会仗义疏财,利用钱财成就自己的德行修养。不仁的人,把钱财当成人生第一目的,为了聚敛财富,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九、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一个人内心的真实,一定会在他的言行之中表现出来,即使伪装的再好,也逃不过明白人的眼睛。所以君子在自修的时候,一定要慎独,不要以为没有人知道,就可任意妄为。
十、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人们常常只能看到别人家孩子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缺点;人们总觉得别人家的禾苗长得比较壮硕,却不知道自己家的禾苗,其实也很壮硕。
《大学》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尽管科技日新月异,但《大学》的核心思想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1、个人修养:
在充斥着各种信息和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明明德,明确自我道德的准则,坚守道德底线,做到知行合一。
2、家庭和社会:
《大学》的亲民和止于至善,告诉我们要有爱心,要尊重他人,这是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的基石。
3、社会责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告诉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家庭、社会乃至世界,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