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字词赏析

 >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2023-09-13 17:25:40 1134浏览

说起王阳明心学,国人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王阳明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其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也”、“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一)心即理

“心即理”最早由陆九渊提出,宋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思想成果最为丰富的思想文化运动,即理学运动。

关于理学的发展,起点在唐代的韩愈,韩愈首先提出了关于道统的问题,他坚决反对佛教。

后来到了宋代,出现了“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北宋五子将反对佛教的浪潮向前推进,更进一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北宋开始,到南宋乾淳之际,也就是十二世纪中叶左右,理学思想集大成,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思想体系。

这一时期,理学大致分为三派:

朱熹理学,认为“理在客观世界”,讲究“格物致知”;陆九渊的心学,首先提出“心即理”,他认为,“圣人之学心学也”;浙东学派,追求历史哲学,吕祖谦认为道在生活之中,强调通过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人物的研究追求理。

所谓心即理,在王阳明看来,“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就是不能像朱熹那样将心与理分而为二,从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的分离。

(二)知行合一

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知道一件事情是一定能够行的,真知即是行,朱熹讲真知未必行,前面的人都认为“知”“行”是“二”,阳明则认为,“知”“行”是一。

王阳明所讲的“知”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讲知识,认为人在知道的同时要去做,做的同时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表达知识的过程,知和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知就是行的起点,行就是知的完成,知识的最后形态是生活实践,现实生活是知识的有效性,是知识本身价值最后获得还原的基本境域。

王阳明坚信,知和行作为一个过程本身的统一性就叫知行合一,知和行原本就是同一个过程所显现出来的两个层面。王阳明还认为,知行本体原本合一,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行在王阳明那里还包括思想意识的流动。第二方面讲“良知”认为良知具有自知性,讲自己对自己的领悟;另一层面,良知还要显现自己、表达自己。王阳明强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三)致良知

①【致是什么意思】致:推至,扩充。使良知践行于万事万物中,将良知推至于意念、行为之中。让行为要达到良知的要求。

②【什么是良知?】良知具有知觉和判断两个功能。良知是合道而行的妥当。

③参照标准是“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良知不是良心(道德意义上的),也不等同于善良(和善而不怀恶意)。良知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与生俱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④良知是心体的主宰。良知不分有事无事、寂然感通,常觉常照如明镜之悬,无论心体在做什么,心体的主宰都可以觉察到是否符合良知,这个主宰常在。良知做主,就是动亦定静亦定,理无动者也。良知是我们做事的尺度,是应对人情事变是否合道的依据。修心在这个根上用功,才是立志坚定。

⑤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阳明“心学”的思想渊源: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并无具体的师承关系,但从学术渊源上看是直接继承了孟轲和陆九渊思想的。

正如《明史?本传》中所说的一样:“守仁言致知,出《大学》,良知出《孟子》。”王阳明学术思想理论基础的“致良知”学说,是把孟子的“良知”说拿过来而加以发挥的。

在宋代诸儒中,王阳明最为推崇陆九渊。他说:“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子之后一人。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说,虽亦未免沿袭之累,然其大本大原,断非余子所及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五)王阳明继承和发展陆九渊的“心学”,以对抗程朱学派的“理学”,具有反教条、反传统的意义。

"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明朝政治环境的急剧变化

明王朝自土木堡事变之后,兴盛的时代慢慢转向衰落,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一系列问题也滋生出来,民间百姓赋税加重,生活愈加艰难,《明史》记载:“有今完租,而明乞货者”。士大夫对土地的兼并也愈加导致形势严峻,《明史》记载:“郡多士大夫,士大夫有多田产,民有田产者无几何耳”

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爆发,而朝中宦官党政,政治黑暗,各地藩王与皇权矛盾加剧,凡此种种原因,在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维持世道。禁锢人心,人们的现实思维方式、人们的情感、行为方式离“程朱理学”越来越远,“程朱理学”的地位在慢慢的动摇,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冲击下,王阳明的心学逐渐的走上了历史这个舞台。

2、资本主义的出现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作用

原本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民风习气也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明朝初年,风气尚且淳朴。然自正德,嘉靖之后,世风日渐奢靡。程朱理学中那种绝对的天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理论对现实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反而成为了制约当时社会的一种因素。

种种社会的原因,令王阳明深感不安,他说道:“盖至于今,功力之毒沦浃于人心之髓”。于是,王阳明心学渐渐的萌芽了。

王阳明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