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词汇

 >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

2023-09-13 15:08:06 657浏览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全面地继承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完善和创新,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表现在“民本”、“仁政”、“王道”、“性善论”等方面。

具体如下:

1、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基础,体现了人民的重要性。民为贵,有了人民才有了一切。任何平民百姓都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人人平等、自由、民主、包容,是人民应有的地位和权力。社稷次之,国家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础之上。国家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都是来自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国家必须关注国计民生,确保人民的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君为轻,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都是人民赋予的。君主作为人民的公仆,应该心系天下苍生百姓,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确保江山社稷的千秋万代。

2、孟子的仁政思想。

在继承和发展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孟子引用孔子“仁”的思想引仲为“仁政”,将血缘亲属中的仁爱推广到整个社会。提出以民为本的德治仁政,以德育人,减少刑罚,轻徭赋税,与民休戚。布施天下,充分发挥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的创造能力与积极性。孟子的仁政学说是源于儒家仁的思想,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孟子的王道思想。

所谓王道,就是“以德行政者王”。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证民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国家施以仁政,臣民就能精诚团结,万众一心。我们的国家强大,就有许多其他国家的仁人志士向往这里而建功立业。仁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灵魂,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最高境界。

仁政是王道的先决条件,孟子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发挥了孟子的孝道思想,把孝作为仁政的基础。孔子的仁的思想在孟子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从而进入王道的阶段。

4、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善良是人的天性。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人的善良体现在慈爱之心,仁者爱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的善良,一个人善良与否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内圣外王的高贵品质必定有着善的结果,也体现善的自我价值。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汲,孔子之孙)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着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