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韩信的三个典故

韩信的三个典故

2023-08-16 11:53:49 2403浏览

韩信是公元前三世纪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萧何评价他为"国士无双",刘邦更誉为:"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的三个典故:

1、胯下之辱

韩信出身寒门,放纵不羁。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亲。淮阴有一群恶少经常欺负韩信,有一个屠夫,他侮辱韩信,说"你看你的身材那么高大,喜欢配剑,但是胆子很小,你如果不怕死,那就用你手中的剑刺我,不然你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想,小不忍则乱大谋,自己的本领还没有发挥出来呢,怎么能卡在这儿呢,所以他只能忍着从他胯下爬过去。围观的人看到之后都笑话他。后来韩信功成名就之后,这个成语就成了韩信能伸能屈的象征。

2、 背水一战

这是一件发生在井陉一带的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命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时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3、 韩信点兵

在一次战争中,刘邦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能够带兵打仗是很厉害的,但是打仗是讲究策略的。举个例子来说,两个人打架,是不需要什么策略的,只需要有力量,有格斗技巧就可以。可是到了三个人的时候,打架就会发生变化。韩信一生中打了许多的仗,背水一战是其中的经典战役。背水一战无疑是非常厉害的,这个战术在韩信使用过之后,没有任何一位武将敢再次使用。

韩信的个人成就:

韩信被封大将后,献出了对楚汉战局起到核心战略作用的“汉中策”,制定出了刘邦定天下的基本方略。之后,他吸取刘邦彭城之战的教训,领导了陈仓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安邑之战等,加快了楚汉之争的进程。

他接着又指挥了垓下之战等,是“暗度陈仓”“木罂渡军”“背水布阵”“囊沙断流”等战役的创作者,贡献了“临近设疑,夏阳偷渡”、“沉沙决水,半渡而击”等兵法,是西汉夺取政权的主要功臣。

韩信的历史评价:

1、军事方面

韩信作为著名军事家,军事才能方面受到极大赞誉。刘邦曾将韩信与自己比较,认为韩信率领百万之军,战无不胜,自愧不如。唐代史学家司马贞从君臣相处的角度出发,分析韩信从萧何举荐、策拜登坛,总结韩信参与的沉沙决水,半渡而击的战役,得出结论:与汉汉重,归楚楚安。三分不议,伪游可叹。

诗人杜牧也曾题诗盛赞韩信,认为两汉有韩信这样出众的人,他所出计划,都考古校今,奇秘长远,计策安定朝内,军功震撼朝外。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对韩信的评价仅有短短的四个字:独当一面。

宋代诗人苏轼从战略上称赞韩信有王霸大略、英雄壮图,从志向上认为韩信志吞六合、气盖万夫。明代学者茅坤在《史记钞》中对韩信的用兵之法做了精辟的论断,认为古兵家流,以韩信为最,木罂破魏,立汉赤帜破赵,囊沙破齐等战役中,都是未动一兵一卒,也没有与敌人血战,就轻松取胜。认为韩信是当之无愧的“兵仙”。

2、个人品行

韩信的品行德行也同样被众人认可。凉州名士阎忠认为韩信在利剑抵喉的困苦境遇中仍不弃大业,值得称颂。曹操也对韩信受辱后的心性加以赞扬,认为韩信虽然负受人侮辱的名声,也有被人耻笑的经历,但是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

北宋刘子翚也就韩信面对羞辱的从容态度论道:高祖与雍齿有旧怨,想要杀了雍齿,是被张良劝阻后,才给予雍齿封号。像汉高祖这样宽厚的人,也不能释然。而韩信称王楚国,却召见曾经侮辱他的人,不念旧恶,封他为中尉还称赞他是壮士。

但对于韩信的结局,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那时天下已定,韩信却谋划反叛,最终被灭宗族,是自作自受之举。也是为数不多对韩信的个人审时度势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