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自哪里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意思是:社会的发展形势,分裂久了,必然会走向统一,统一久了,又必然会分裂混乱。灭亡前后,群雄四起,逐鹿天下,夺取皇权,终有一人统一天下。此为“分久必合”。天下统一后,历朝历代,无论何人统治,都有最繁华兴盛的时代,也终有灭亡之时。此为“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自哪里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话是来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的卷首语。原话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漫长的成书过程,它的素材来源的无比庞杂,直接导致了《三国演义》思想倾向的复杂性。如前所述,罗贯中编撰《三国演义》的时候,他所面临的材料是极为庞杂的。有正史、有野史、有民间的传说、有元杂剧中的三国戏、有历代文人吟咏三国人物故事的诗文辞赋,有涉及三国的志怪、志人小说、有三国人物留下的诗文。
《三国志》有裴松之的注,裴注引书200多种。这些材料从魏晋至宋元,跨越了历史时空,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位、不同教养的无数作者与读者的爱憎褒贬。庞杂的材料带着各自的思想倾向一举涌进《三国演义》,罗贯中很难将它们一一改造成思想倾向完全一致的描写。这就使《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变得相当复杂。
平心而论,《三国演义》还是有倾向的,这就是“拥刘反曹”。这种倾向突出体现在那些来自民间传说的描写中,也表现在那些贬曹倾向明显的野史所提供的描写中。例如,《曹瞒传》对曹操多有揭露和讥讽,《三国演义》中采自《曹瞒传》的描写便自然地带有贬曹的倾向。
罗贯中在吸收各种材料的时候,注意减少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矛盾,尽管这种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但是,从整体上看,《三国演义》中的多数描写,至少是赤壁之战以后,在拥刘反曹的倾向下,取得了大致的协调和统一。刘备、诸葛亮的一方,直接间接反映了民众对仁君和仁政的向往;曹操一方的描写,反映了民众对奸臣、权臣的憎恶。
赤壁之战以前,曹操的对立面是董卓、袁绍,作者更多地写他“能臣”的一面。赤壁之战以后,刘备集团与曹魏集团的对立成为小说描写的主线,作者更多地写曹操“奸雄”的一面。“拥刘反曹”的倾向才渐趋明显。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相传为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罗贯中行居第二。或云其师傅为施耐庵。也有记载说曾当过元末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谋士。
著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