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公式考点

 > 

春风送暖入屠苏是什么节日

春风送暖入屠苏是什么节日

2024-03-22 17:18:10 366浏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小学三年级古诗《元日》中的首句,和煦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快畅饮着屠苏酒,描写了新春来临时老百姓欢聚一堂的场景。

春风送暖入屠苏是什么节日

春风送暖入屠苏是指春节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俗称新春、新岁、岁旦,又称为过年、年节、年岁等。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又相传,“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个老人告知人们,“年”最怕红色、火光。于是,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春节。

最开始时,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春节”在我国历史上也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到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才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

“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于哪里?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元日》赏析1:

这首诗描写了正月初一万象更新的欢乐景象。诗的前两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诗的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阳光灿烂的景象,这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诗的最后一句既写民间习俗,又蕴含除旧迎新的意思,并且与首句紧密呼应,呈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此诗抓住新年里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桃符三个典型的场景,表现出人们欢度新春时的热闹场面,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之情。

《元日》赏析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两句以爆竹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为意象,形象地描绘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和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爆竹声声,象征着旧岁的离去和新年的到来,寓意着辞旧迎新,万象更新。而春风送暖,则暗示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屠苏,此处指的是屠苏酒,是古代春节时的一种习俗,饮屠苏酒可以避灾,求长寿。这两句诗通过爆竹声和春风送暖的意象,生动地传达了春节的喜庆和人们对新生活的热切期盼。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两句则以千门万户迎接初升的太阳,以及用新桃符替换旧桃符为意象,进一步描绘了春节的热闹景象和人们的习俗传统。曈曈日,指的是初升的太阳,象征着光明和希望。千门万户都沐浴在这温暖的阳光中,寓意着家家户户都迎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而新桃换旧符,则是古代春节时的一种习俗,人们用新制的桃符替换旧的桃符,以驱邪避害,祈求平安。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元日》的前置历史事件: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