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前一句

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前一句

2024-03-22 17:17:36 339浏览

“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于宋朝诗人王安石所写的《元日》一诗,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描写了古代老百姓过春节时典型的生活细节,抒发了作者革新的思想感情。

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前一句

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前一句是“爆竹声中一岁除”。

全诗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合家喝着屠苏酒。

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普照着。

人们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

《元日》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送暖入屠苏”的鉴赏

屠苏,古俗,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岁旦饮酒”条云:“今人无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屠苏,酒名,也作“酴酥”、“屠酥”。“入”将屠苏酒隐喻为容器,春风之暖如物般融于其中。这涉及到屠苏酒的制作,其本身是一种酒,相传为汉末华佗所创,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入酒中浸制而成。则春风之暖便如同这些。当代人无法理解的是,饮此酒是从年幼者开始,与常例的老者先饮次序相反。而此句中正是突显的这个反常顺序。正应了“老者失时”之说,隐喻旧政的保守。春风隐喻来自神宗的支持。春节习俗众多,诗人挑屠苏入诗,确有所指。

《元日》鉴赏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