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出自哪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不仅是我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的精神标识,而且是每一个中国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品质。悠悠千载岁月,张载和他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闪耀中华文明灿烂长河。
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出自哪里
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出自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冯友兰先生称之为“横渠四句”。全句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大意为,为社会构建精神价值观,赋予民众生命的意义,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为万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如何理解
“横渠四句”第一句“天地立心”就是指把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最高限度,使天地间的规律得到最高理解。
第二句为“生民立命”。孔子讲知天命、庄子讲顺命,孟子讲正命和安身立命。横渠接着孟子的立命思想往下讲,就是要为民众安身立命,使民众对自己的命运做出正面选择,不但要立好命,还要正确对待命,以积极的态度掌握好自己的命运。
第三句“往圣继绝学”。朱熹的解说是非常正确的。张载以继绝学的积极入世态度上接圣贤,下传后世。其内涵不但包括儒家文化,而且还包括整个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
第四句“万世开太平”。什么叫天下太平?那就是孔孟所说的少有所学、中有所用、老有所养。所以开太平有两种含义:一是社会安定,百姓生活美满;二是百姓财富均平,达到人人平等。横渠两种思想都有,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从南宋至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横渠四句”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来追求,甚至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而应用,可见“横渠四句”意义重大、历久弥新。
浅谈张载的“横渠四句”
01“为天地立心”
张载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建立在易学哲学基础上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天地之间,是能知能觉者,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这是对人在宇宙之间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因为“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体现了“天地之心”。
02“为生民立命”
张载所谓“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处。“安身”,即生活有着落,“立命”,即灵魂有安顿,精神有依归。张载特别强调对孤寡羸弱、老弱病残等群体的关爱和照顾,要使他们生活得到应有的照顾。
03“为往圣继绝学”
所谓“往圣”,则是指圣人孔子、亚圣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们;所谓“绝学”,则是指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对儒学而言,孔子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正将孔孟先儒之道阐扬承。对于现今的我们而言,为往圣继绝学,更多的意义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壮大、拓展。人类的文明在传承和发扬,宋时的张载就有此理念,可见其格局之庞大。
04“为万世开太平”
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知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这极其符合我国现今世界和平的大局观,万世太平才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发扬。
言简意赅,境界宏远,可以说“横渠四句”是中国人精神上的绝句,相当于精神上的坐标,这熔炼在血脉中的文化,烙印在骨子里的理念。
横渠四句的背景
横渠四句源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载等儒家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试图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弘扬儒家思想,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他们提出了横渠四句这一思想主张。
横渠四句的影响
横渠四句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和追求,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其次,它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不断发扬光大。最后,它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始终坚持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张载简介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其代表作是《正蒙》。张载对唯物论和辩证法均有发展,从而将中国古代唯物论辩证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在张载少年时代,西夏常常侵扰西北边境,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对于“愤然以功名自许”的张载来说激励很大,因此它决心习练兵法以便收复失地,所以《宋史·张载传》说他“少喜谈兵,至于结客取挑西之地。”
张载二十一岁时,正值范仲淹任陕西招讨副使兼延州知事之职,于是范仲淹在延州军府召见了他。张载谈论军事边防,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赞扬,但范仲淹却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勉励他去读《中庸》。
后来,他接受了范仲淹的劝勉,转而认真学习儒家经典,成为一个学识十分渊博的人,很快就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学者。在他三十八岁那年考中进士,获得了从政的机会。曾担任著作佐郎、渭州军事判官、祟文院校书等职,在王安石实行新法期间,他因弟弟张戬被贬,就愤而辞职归居故里,一边研究哲学,一边从事讲学。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张载五十八岁,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大防以“张载之学善法圣人之遗意,其术略可措之以复古”为由,上奏神宗。宋神宗再度下诏召张载至京都,授以同知太常礼院(礼部副职)。但不久,张载就因与朝中官员意见不合(具体原因为支持推行复古婚冠丧祭之礼未果),遂借病辞官回家。同年农历12月行至临潼,当晚住馆舍,沐浴就寝,第二日晨与世长辞,终年五十八岁。